记者 吴鹏 万涛 通讯员 黄俊
在时光的长河中,文化与信仰熠熠生辉。12月2日,黄冈科技职业学院理工学院400余名师生奔赴英山,开启以“弘扬毕昇文化,践行工匠精神,重走长征路”为主题的研学之旅,于历史深处探寻智慧和信仰的力量,将文化基因与红色血脉植入心灵。
毕昇故里话匠心
清晨,师生抵达研学首站 ——英山县毕昇纪念园,致敬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昇。
毕昇纪念馆内,讲解员娓娓道来:“毕昇是一名从事雕版印刷的普通工匠,他从小儿的捏泥游戏和豆腐切块的买卖中找到了活字印刷的灵感……”
师生们跟随现场讲解,通过参观历史文物、图片和智能化展示,从“布衣毕昇”“何以毕昇”“文明之母”“毕昇故里”四个方面,领略毕昇从草根到巨匠的成长之路,感受活字印刷的伟大意义,点燃自身内心深处对创新与传承的炽热激情。
四大发明体验馆中,AR、VR技术加持的互动体验,让师生穿越千年,真切感受到古代工匠的伟大创造和中国智慧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此次研学,我亲身体验了活字印刷,被先辈的工匠精神所折服。作为理工学院的学生,我们只要执着于专业技术本领的学习,一样可以成功出彩。”2023级医学检验7班学生李庆魁在毕昇像前分享感悟,传递传承信念。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希望同学们通过沉浸式的‘大思政课’,来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感受毕昇文化的魅力,激发对工匠精神的追求。”黄冈科技职院党委副书记兼理工学院院长李巍鼓励学生们,将此次研学活动中的所学所思、所感所悟,代入到学习生活中,代入到职业规划中,努力成长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近年来,依托黄冈深厚的文化底蕴,该院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领域,精心打造出“毕昇文化 工匠精神”育人品牌。李巍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一脉相传,将本土传统文化搬进课堂,有助于培养理工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工匠精神。”
长征路上悟初心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红二十五军长征集结历史步道蜿蜒17.3公里,串起集结广场、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牛背脊战斗纪念碑等红色景点。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在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率领下,在这里恢复和开创根据地。同年10月底,红二十五军与国民党军队在牛背脊骨山发生激战。此后,红二十五军完成集结并撤离英山,北上长征并率先到达陕北。
当天下午,全体师生重走长征路,沉浸式感受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与红军战士的无畏精神,领悟爱国主义的深厚内涵与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在英山长征精神体验园教育基地,师生瞻仰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五师驻地旧址(安家新屋)、鄂豫皖省委常委扩大会议旧址(安家老屋)、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郁氏宗祠)等多处旧址,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集结革命历史陈列馆。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一幅幅生动的史料图片,全方位展示了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前在英山县陶家河集结的历史。大家纷纷感叹,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都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随后,李巍带领师生们徒步5公里登山,参观牛背脊战斗遗址,陡峭山路旁的一座座无名烈士墓碑,将大家带回到充满炮火硝烟的战场。“牛背脊战斗纪念碑”巍巍耸立在山顶,师生肃立鞠躬,入党积极分子敬献花篮,缅怀革命先烈。
红旗如画,岁月如歌。李巍号召青年学生,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努力学习,练就本领,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理工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龙艳介绍,为推进“一院一品”文化建设,学院组织开展此次研学活动,参与者包括学管人员、大一新生班委、团学联学生干部及入党积极分子在内的部分师生,通过实地参观、亲身体验和互动交流,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和毕昇文化的理解认同,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