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亮
在长长的一生中,我们会去过许多的地方,见过许多美丽的风景,但总有一个地方会让我们魂牵梦绕、念念不忘,那是父老乡亲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乡村,也是远方游子心心念念的梦里家园。今天,我走进了千年古镇梅川镇张牌村。
张牌村地处梅川西北部,梅河之畔,这里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张牌村名源于张牌垸,相传清朝道光年间,张氏先人以做纸牌远近闻名,因垸中大部分都是张姓,故名张牌。我们从飞檐翘角的高大牌楼中穿过,走进一条红黄蓝三色的彩虹马路,便来到了有着“全国文明村”称号的张牌村。
在造型古朴庄重的文化长廊里,《增广贤文》《朱子家训》等国学经典名篇迎面而来,体现了张牌人勤学好思、崇尚国学的风尚。粉刷一新的围墙或房屋墙壁上,描画着二十四孝故事和道德格言警句,耳濡目染,润物无声,村里的孩子们长期受此熏陶,必定终身受益。“村规民约”三字经、法治长廊上的法治文化宣传,潜移默化影响着村民,做一个遵纪守法、重孝道、知感恩的新时代公民。“以文化人,润心启智”,张牌村“文化为魂”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垸场里,一栋栋小洋楼整齐洁净,错落有致。房前屋后,勤劳的人们或种几畦碧绿的蔬菜,或栽几株娇艳欲滴的月季,或植几棵郁郁葱葱的香樟树,绿植环绕,清新养眼。阳光微热,清风徐来,天空像一块蓝宝石般澄净通透,轻盈的白云悠闲地飘浮在空中。在明媚的阳光下,宁静的张牌村越发美丽动人,透着乡村独有的娴静与美好。
漫步村庄,但见一条弯曲的小路曲径通幽,路的两旁是郁郁葱葱的竹林。风儿吹过竹叶的沙沙声,像是大自然奏响的乐曲,令人心旷神怡。苏轼曾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人们喜欢翠竹,不仅是喜欢它俊秀挺拔、四季常青的姿态,更欣赏它生机勃勃、虚心向上的品格。黄竹条做成的围墙上,镌刻着一幅幅生动的乡村匠人图:缝纫匠、理发匠、抹秤匠、篾匠、泥瓦匠、铜匠、木匠、石匠……画师们精湛的画技,将匠人们专注工作的表情和身影,描绘定格在这一方画面里。时代变迁,社会进步,如今很多的工匠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精工利器,匠心铸魂”的传统不能丢,时代和社会需要的精益求精、脚踏实地的匠心精神将永远流传。从前的乡村柴房很常见,但是你见过“共享柴房”吗?张牌村为了解决各家各户柴堆随意堆放,导致的不美观不安全问题,创造性地建造了几十米长的“共享柴房”。“众人柴堆归一起,邻里和睦话家常。”柴堆有地可放,房前屋后整洁美观,还解决了安全隐患,一举数得。
如今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需求也随之增加,村庄随处可见的墙画时时给人惊喜。在村支书张敏的带领下,张牌村两委和村民们群策群力,把村庄建成了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的园林式乡村。你看,小菜园“南院”和那幅蓝天白云下碧绿的菜畦墙画浑然一体,相得益彰;你看,彩虹路旁,那幅香樟树下“三五人家”“池塘碧波荡漾鸭子戏水”的墙画,更是勾起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最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是由小厨房改造而成的“张牌号”火车头。设计者别具匠心,把小厨房设计成绿皮火车头的形状,绿中配黄的色调,明镜般的车窗,窄小的车门,以假乱真的车轮,车头上写着“共同缔造 和美乡村”的字样,一股亲切温馨和怀旧的感觉扑面而来——这就是新时代张牌人共同缔造的和美家园!
张牌村不仅有供儿童嬉戏的“同心乐园”,还有即将投入使用的60岁以上老人仅需5元一餐的幸福食堂,以及张牌村老年大学教学点、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让老人可以安度晚年。住在这里的人们是幸福的,老有所养,幼有所乐,门前小桥流水,屋后垂柳依依,整日与美景作伴,是多少人向往的生活?清晨,明亮的阳光照进窗棂,唤醒美梦;傍晚,踩着如水的月光,听着蛙鸣虫唱,漫步乡间小路。平日里,养几只鸡鸭,种几棵花草,看书写字,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在生活。若有友人来访,或围炉煮茶,或小酌微醺,闲话人生,不亦乐乎?
“悠悠梅川河畔,巍巍横岗山下,秀美张牌我的家……”看着眼前如出水芙蓉般的秀美张牌,谁又能想到,数年前的张牌村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呢?“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泥巴路,厕所猪圈随意修建,垃圾到处乱扔……是新时代的春风,是张牌村的领头雁带着村民脚踏实地、艰苦奋斗,让张牌村旧貌换新颜,实现了美丽蝶变,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舒心了。
“秀水青峦畅惠风,层林茂竹绿葱茏。”走在张牌村的小路上,不经意间,围墙上一句醒目的标语映入眼帘——“张牌,每天不一样”!是的,每一次来张牌,都可以发现不一样的风景,见证她一天比一天更美的妆容。张牌村,就像“张牌号”火车头一样,正开往繁花似锦的春天。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