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避暑游客达3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0亿元——避暑“凉都”旅游热

本报通讯员 肖崇东 胡嘉桐

夏日的凉风,从大别山吹来,让避暑“凉都”英山旅游火热起来。

在“避暑游”走过热腾腾的一个多月后,8月的英山依然热度不减,各路避暑客纷至沓来,续写“人从众”模式。

论避暑,英山算是天赋型选手,22℃的夏天远近闻名。

英山生态资源丰富,境内“八山一水一分田”,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68.17%,为全国七大生物基因库之一,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示范基地。全年优良空气天数360天以上,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是城市的50至100倍。其中,大别山南武当风景区地处英山北部、大别山南麓,是世界地质公园主园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景区,平均海拔约800米,温光同步,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夏季平均气温22℃,森林覆盖率达到96%,境内拥有碧波万顷的原始次生林,负氧离子含量3075个/立方厘米,是避暑漂流、康养度假的胜地。

“避暑游客日接待量近万人次,景区3200张床位以及村民提供的800多张床位全部爆满。游客的旅居特征明显,平均停留时间大概在1个半月,也有一住就是两三个月的,差不多9月底才离开。”8月12日,大别山南武当风景区工作人员雷敏忙得脚不沾地。

近年来,英山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打造“旅游+康养、避暑+度假”特色产业融合发展,依托绿水青山积极发展避暑经济,把“凉资源”变成“热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该县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把文旅康养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双引擎”之一,不断擦亮红色、绿色、古色三张名片,建成城区温泉养生度假区、北部生态休闲旅游带、西河十八湾乡村休闲旅游带、东河百里秀人文风情旅游带、南河水乡风情旅游带“一区四带”文旅康养发展格局。在全县划分康养避暑旅游区、森林避暑旅游区、漂流探险旅游区、避暑旅游度假休闲、避暑旅游夜间经济集聚区5个避暑旅游区。

“对于短则几天、长则几个月的避暑需求,只靠‘卖凉风’是留不住客人的。”雷敏说,为了变流量为“留量”,打好“旅游+康养”与“避暑+度假”两张牌,景区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优化接待环境,以安全舒适环境迎接游客到来。

丰富旅游业态。景区天天有演出、夜夜有篝火,保持大型活动常有、小型活动不断的状态,让游客留下来、住下来,进一步丰富景区的业态及内涵。

推介旅游产品。春可品茶赏花、夏可避暑漂流、秋可登高赏叶、冬可温泉滑雪,四季可游,无缝对接;旅游景区由点状开发向带状拓展,再到全域发展,城区温泉养生度假区、东河百里秀旅游带、西河十八湾旅游带和南河水乡风情旅游带“一区四带”基本建成,全域可游,无处不景。

近期,英山启动实施二期“避暑引才”计划,向各方优秀人才发出邀约,就是要向广大人才表达求才若渴之心,就是要让更多的人才走进英山、了解英山、选择英山、兴业英山,与英山携手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举办专业人才培训班。通过集中办班轮训、基地实践培训、赴外考察培训等对全县各涉旅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进行党的方针政策、旅游法律法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产品市场营销、旅游接待服务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

开展赛事评选活动。通过举办首届“英山县政务讲解员选拔大赛”,选拔20名优秀选手作为“英山旅游形象大使”,参与英山县重大节庆、招商、公务接待、英山旅游宣传、文化交流等其他相关活动,并优先推荐为英山县旅游景区形象代言人、企业形象代言人。通过开展旅游人才培训和举行赛事评选活动等形式培养100名旅游服务人才。

通过立足资源,紧扣康养,完善要素,提升服务,优化环境,吸引人才等措施,从营造避暑“凉席”到构建避暑“凉台”,稳扎稳打、步步推进打造避暑“凉都”。2023年迄今,避暑游客已达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0亿元。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