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市第二实验小学 吴利琼
数学教学是在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化”或“顺应”作用,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
数学教学处处存在新旧知识的连接、比较,内容由浅入深,学生通过发现规律,从而获得新知识。一年级数学新旧知识间联系紧密,坡度小。教学中注重运用“比较”这一教学方法,可使学生在比较中求异同,获得新的知识。下面谈谈在数学课堂中运用“比较”的妙处。
思考比较,巧妙理解算理
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发智力,必须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述三结合,把外在的数学知识变为自身能力。
在动手操作中进行比较:如,在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指导学生与一位数加减法进行比较,使新旧知识建立起联系,减缓学生学习的坡度,轻快地掌握新知识。
在练习中进行比较:如,设计对比练习题:3+2=()4+5=()30+20=()40+50=(),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明确二者都是运用数的组成来计算,不同的是上面一排是几个一相加减,下面一排是几个十相加减。
对比讨论,巧妙探究新知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为了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够正确、迅速地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培养初步的比较、分析、归纳和探究的能力。
(1)在教学中,首先进行数的组成训练,然后再进行两位数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的口算训练。如:
①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17=10+() 44=()+4 81=()+1 36=()+6
②视算:32+40+6= 46+10+0=
这样抓住新旧知识的连结点,恰当地进行铺垫,为知识的迁移创造条件。
(2)为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时采取如下方法:出示习题34+25=,并尝试计算,然后讨论,教师板书各种计算情况:
⒜4+5=9 30+20=50 9+50=59
⒝30+20=50 4+5=9 50+9=59
⒞34+20=54 54+5=59
⒟30+25=55 55+4=59
集中答案并引导分析每种算法,通过分析,启发学生比较四种算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尝试计算来探究解答策略,再引导学生对各种思路及方法从不同角度比较,选取最优的解题方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知识和能力同步发展。
异中求同,巧妙掌握新知
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时,运用新旧知识比较,让学生在异中求同,主动获取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我首先出示“27+2=?”并提问:这是一道什么样的试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板书出“27+2”的计算过程。接着将上题改为“27+5=?”。并提问:这道题与刚才那道题有相同与不同之处?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法则,你能不能把这道题算出来?它先怎样算?再怎样算?
通过引新激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求异性。在学生尝试用先算7+5=12,再算“20+12=32”时,教师再要求学生来比较“27+2=29”与“27+5=32”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引导从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来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满十进一”的规律,这样学生就主动获得这节课要掌握的知识。
数学教学是一个由旧知步步加深,从而达到新知高度的过程,比较法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对新旧知识的掌握与巩固,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双重目的。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