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王姝琪)近两年来,红安县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切入点,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治理、建管并重”的原则,以污水减量化、资源化、生态化为目标,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人居环境整治,加快推进收集管网和处理设施建设,结合资源化利用,探索出一条“低成本、易管护、可持续、效果好”的特色生活污水治理新路径。
因村制宜布好局。树立“因地制宜、梯次推进、竭尽全力”的治理理念,结合群众意愿、改厕工程、黑臭水体整治,编制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红安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2021-2035)》。全面梳理各村庄管网现状、地形高差、处理方式等情况,对符合纳入城镇管网的采取尽可能接入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对不能纳入的村庄,因地制宜建设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利用高低落差选择“污水管网+三级化粪池+生态塘或人工湿地”的无动力污水处理模式,降低维护管理的难度和成本。通过纳管接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自然湾组303个,使用光伏微动力一体化处理设施的自然湾组69个,建设大小三格化粪池并配套建设污水管网的湾组1004个。
破解难题服好务。探索建立县级为责任主体、乡镇为管理主体、村级为落实主体、农户为受益主体、运维机构为服务主体的“五位一体”运维管理模式,对于工艺简单、专业化要求不高的设施鼓励通过完善管理机制自行承担运维,经济条件允许的地方采用第三方运维机构按照技术托管和总承包方式开展运维管理服务,为破解多元运管难题注入“新动能”。今年,已完成56个任务村治理工作,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为52.67%,已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压实责任把好关。压实乡镇责任,建立“一月一考评”制度,县政府每月组织对乡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进行考核排名,将全县13个乡镇、场、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纳入乡镇党委书记实绩纪实进行排名,排名位次不并列。评价结果由牵头主管部门提出,按照“前三名绿色、四至十名为黄色、后三名为红色”进行划分。压实村组责任,村组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主战场,百姓是受益的主体,要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结合共同缔造,动员群众积极参与自觉维护。充分发挥生态环保下沉监督作用,由下沉环保监督员每个月不少于1次,对所辖区域已建成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情况进行排查,对排查过程中发现的管网渗漏、运维管理不到位等建立问题台账,督促运维主体整改销号。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