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孙凌 何车轮)近两年来,我市坚持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从高设标,积极探索辐射环境管理新模式,筑牢辐射安全底线。
高起点定位,构建辐射安全新格局。争取重视强化保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辐射环境安全工作,在编制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辐射人员编制不减反增,核定公益一类事业编制10名,成立正科级黄冈市辐射环境管理中心,有效保障辐射监管队伍稳定。摸清底数建章立制。我市现有305家辐射工作单位,总数居全省第二,放射源使用单位12家,共计120枚放射源。为确保辐射安全,市生态环境局先后编印黄冈市和黄冈生态环境两个辐射事故应急预案,严格做到“两个零容忍”,即对弄虚作假零容忍,对违规操作零容忍。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开展核与辐射安全进社区、到企业活动,让公众知法、懂法、守法。去年4·15全民国家安全日,该局联合社区和相关单位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现场宣传活动。及时化解邻避效应,消除群众对通信基站、输变电项目电磁辐射的恐慌和误解,实现辐射纠纷信访投诉为零的目标。
高效能监管,打造辐射安全新平台。开展隐患排查。2023年在风险排查和企业评估过程中,发现有6家放射源单位,18枚放射源处于闲置状态。该局及时处置,将所有闲置放射源送至有资质的单位处置,彻底消除辐射环境的安全隐患。紧盯数据质量。对辐射安全管理系统中所有辐射工作单位的基本信息、放射源、射线装置台账明细、业务办理、监督检查和年度评估报告等数据全面核查,做到问题不整改不放手,不销号不放过,全面提升辐射安全管理系统数据质量。抓好监督监测。在全市范围内分两批对5G基站、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组织开展监督性监测,结果均达到《电磁环境控制限值》标准。
高水平服务,激发辐射安全新动能。创新审批方式,推行多评合一,将项目中涉及的非辐射类工程环评报告(主体工程)和辐射类工程环评报告同时审批,实现减材料、省时间、少跑路。黄梅紫云山抽水蓄能项目、罗田平坦原蓄能项目、光伏发电等项目享受红利,社会各界反响较好。优化服务举措,进一步理清审批流程,建立内部审批联动机制,采取预约审批、延时审批、上门审批,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2023年,全市共受理辐射项目审批35家,督促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96家。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