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郑玲玲
“1925年哎,董必武回黄安哎,建立党的组织哎,发展哎,共产党员,大别山树起红旗哎,领导革命来宣哎传哎哟。1927年哎,共产党大发展哎,曹学楷和吴光浩,刘镇一和吴焕先,大别山农民起义哎,夺取麻城和黄哎安哎哟。1928年哎,二次革命大发展哎,黄麻光山到罗田,商固潢川到六安,红旗插遍大别山,土地革命把身哎翻哎哟……”
8月21日上午10时,在麻城市乘马会馆内,歌声阵阵,讲解员梅仙桃充满激情地给大家唱革命歌谣《红旗插遍大别山》,一下子把大家带进大别山革命战争年代的烽火岁月,赢得大家阵阵掌声。
梅仙桃是麻城的第四代传唱者,是黄冈市红色革命歌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的父亲梅基癸曾在原麻城县文化馆工作,是麻城红色革命歌谣的第二代传唱者。
麻城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既是革命根据地,又是红色歌谣的故乡。传唱在大别山群山峻岭中的红色歌谣,可以说是字字血、声声泪,内涵丰富、种类多样,集宣传、教育、娱乐于一身,是大别山革命斗争重要的精神武器、大别山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咏其声,歌其事,唱其情。红色歌谣很多是口口相传,经历了漫长岁月,血与火的洗礼,流传至今。
据了解,麻城革命歌谣经历前后五代传承人,最早的传播者是曾经南征北战、浴血奋斗的男女红军。第二代传人是1958年至1959年参加民歌大采风的黄家寿、梅基癸等老一代专家学者。第三代传人是50年代中期出生的刘凤梧、陈建宪,这一代至今还在为大别山歌谣鼓与呼。第四代传人是熊瑛、梅仙桃等红色讲解员,第五代传人主要是年轻一代的讲解员。
梅基癸,1934年出生,1951年抗美援朝时参军,在部队一直搞宣传工作,1957年退役后分配到原麻城县文化馆工作,在文化馆抢救性质采风运动中,他和同事一起到乘马、顺河、龟山等地搜集了大量民歌民谣,其中包括许多红色革命歌谣,经过他们夜以继日的整理编辑,汇编成《麻城民歌选》一书出版,直到今天,88岁高龄的梅基癸老人还能原汁原味地唱上几首。
2011年,梅仙桃调至乘马会馆从事讲解工作,在讲解过程中进行了创新,穿插了一些红色革命歌谣,深受大家欢迎。讲述麻城革命史,听麻城红色革命歌谣成为乘马会馆讲解的一大特色,也成了麻城红色旅游的亮点。
2021年4月,梅仙桃的女儿袁晓英接过了母亲的接力棒,来到乘马会馆从事讲解工作。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她一边学习红色文化和革命歌谣,一边亲身感受这片红土地上的风土人情,慢慢地,她也爱上了这片热土,对这里的红色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大大地提升了讲解水平。每次接待游客时,她声情并茂的讲解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一家祖孙三代传唱红色歌曲,在这个家庭,红歌已成为一种深入骨髓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