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按照组织安排,我们参观河南郑州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目的是考察沉浸式戏剧演出方面的有关情况。
去之前,同事们有不少疑问:沉浸式,到底是个怎样的形式?是观众参与演出,还是节目太精彩让观众们沉浸其中?沉浸式剧本,是先有剧本再有场景搭建,还是反之?沉浸式剧本的表达方式,是直白的,还是含蓄的?
这次调研考察,让人受益匪浅,感慨良多。
“只有河南”让人震撼
位于郑州中牟县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项目,是河南建业集团联袂王潮歌导演共同创作,总占地622亩,是一座单边长328米、高15米的主题公园,景区总投资近60亿元。2016年签约,2018年正式开工奠基,2021年6月开城迎客。城内拥有近千名演员,剧目总时长近700分钟。项目21个剧场埋伏在56个空间里,以黄河文明为创作根基,以沉浸式戏剧艺术为手法,以独特的戏剧“幻城”为载体,围绕“黄河、土地、粮食、传承”主线,面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以讲述黄河故事、传承黄河文化为基调,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精品。
去的那天是周六,艳阳高照,入口是一道长长的复式长廊,多个检票口同时检票,排着队,不用晒太阳。天花板上每隔几步就有一道喷雾,凉爽的喷雾给人们带来了清凉,人群熙攘,却不烦躁。
进了大门,一拐弯,我们站在了广阔的田野中。那是麦田,已经被收割完毕,留下寸许麦桩和秸秆香。
麦田对面是300多米长、15米高的夯土墙。沿着田间小路走过去,墙体有个缺口,转进去一看,已经进入棋盘式的大厅。幻城采取了河南地坑院的创意,进去后,感觉自己在一个个地坑院落之间行走。
我们扫描了电子地图,搭配着随门票赠送的说明书,行色匆匆,急切寻找着可以观看的剧目。这里的剧是按照剧本背景所在地点命名,按照固定的时间上演。大剧有三场:《火车站剧场》《李家村剧场》《幻城剧场》,小剧有21个。全部剧目都看完需要三天,我们只有一天时间,只得随机观看《火车站剧场》,以及若干个小剧。
人人都是群众演员
进入《火车站剧场》,我们不知不觉成了群众演员。第一幕是一个圆形大厅,四周是透明的薄纱,薄纱后是幕布,薄纱和幕布之间夹着绕场一周的高约1.5米、宽约2米的圆形跑道状戏台。
大厅中间的高台下,站着一男一女两个民国服饰的主持人,两人微微垂首,面目严肃,一动不动,状若雕塑。
没有座位。观众进去后随意站立。不长的等候时间里,间断播放着怀旧的乐曲和仿佛在催眠的女声,引导观众安静下来欣赏剧目。神奇的是,这里有不少带着孩子的游客,秩序却挺好,一旦开演,鸦雀无声。间或有谁的手机忘记静音,机主都是忙不迭去关机。
开演了。一片漆黑后,一位着棕色偏襟便服的青年男子出现在中间的站台,缓缓转着身,面对四周观众讲述1942年那个饥荒年代的悲伤故事……随着讲述,一幕幕场景在圆台上表演。
一幕一个剧场,转场中我们不知不觉扮演了饥民队伍。我们沉浸在剧情之中,被男主角李十八和他哥哥李十一的兄弟情深深打动……特别是李十八舍小我取大义,选择放粮给饥民,导致他被立即执行枪决。此刻我已经是泪流满面,又不好意思,偷看其他观众,吸鼻子掉眼泪的比比皆是。
这沉浸,是真沉浸。
第三幕完。观众移步到第四幕的大厅。这里有舞台,有座位。大伙已经很累了,有序找位置坐下。舞台屏幕上写着:如今的河南成为全国产粮大省,截至2020年,河南省耕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超1亿亩,河南省的小麦总产量高达751亿斤,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28%,位居全国第一。
第四幕开场有几分钟黑白胶片老电影,是李家村人的回忆。拿到李十八性命换回的麦子,李家村60岁以上的人把生的希望留给子女,做出决定“再不吃一粒粮食了”,成群结队去村外的荒原赴死……为后续大剧《李家村》埋下伏笔。
几十年后,李十一的孙子从台湾回到李家村寻根问祖,在幸存者的指引下看到了那场苦难,也看见了他爷爷在逐个询问青年夫妇们麦子长势咋样,有没有生孩子。对河南人的传宗接代思想,在这一刻我非常理解和尊重了。
面对苦难的往事,他说:不,我就是再不想听,我也要听;再不想看,我也得看。因为我得知道我是谁,我是谁的后代。越是至暗时代,越见人性的光芒。有人为了让别人活着,宁肯自己去死,河南人舍小我取大义,我是你们的子孙,我骄傲。
大家在观看戏剧中,在故事里洗涤了心灵,由衷庆幸自己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对党的拥护和忠诚油然而生。
大小剧目都感人
在幻城剧场大大小小的剧目里,还演绎着其他不同的感人故事。
《第七机车车辆厂剧场》《候车厅剧场》,用穿越的方式,讲述了火车背景下民国以来郑州的故事,与知青下放、改革开放以来的故事对比,讲述了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
《老房子剧场》,用一群大爷大妈的自娱自乐集会唱豫剧的故事,让年轻观众们反思自己要如何孝养老人。这部剧,就是能够让大家开始笑,后来哭!我听到旁边的小夫妻说回去要对老人更好一点。在这个剧目中,展示了几段经典豫剧唱词,但是不多,适可而止。这对于我们如何在话剧中展示黄梅戏是个启发。
《天子驾六遗址坑剧场》,用一位死了都还想着要守护国土的无名周天子的亡魂,与文物挖掘现场吊儿郎当管理员之间的搞笑故事,演绎了中华文明的传承,观剧后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对沉浸式戏剧的认识思考
根据调研情况,对于沉浸式戏剧我有如下思考:
第一,情节上,以群众爱看为标准。我们的剧,可以讲述红色故事,东坡故事,或者地方其他文化元素的故事等等,但是总体要写成老百姓爱看的故事。老百姓爱看的剧,是活泼的,有生命力的。要么有泪点,要么有爽点,要么有笑点。还得节奏快,有高潮。故事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在政策范围内,允许在原型基础上进行合理改编,挖掘故事中的亮点进行打造。要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能太呆板,凡事都去考证个来龙去脉,就会变成纪录片而不是戏剧。比如李十八,是有原型的,但是他不一定是被哥哥用镰刀剖腹取出来的,更不一定是他哥哥带人来抢粮。在前期做足了情绪铺垫后,让哥哥带头抢粮,为了大义送亲兄弟上断头台,无疑更增加冲突效果,产生无尽的泪点。
第二,主题上,做到润物细无声。好的故事表达方式是含蓄的。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我们的故事,通过故事洗涤心灵;要用故事体现党和政府的好,体现黄冈的美,唤起我们对红色土地的热爱和共同建设家乡的决心和信心。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项目就是旨在树立河南文化自信,促进郑州建设国家级中心城市,加速中原崛起。这个目的,显然达到了。在剧场中,观众来自五湖四海,各个年龄段,各种职业,认知水平都不一样,但是对于发生在河南的这些故事,大家都觉得感人,都很认可。说明好的故事,是润物细无声的,比喊口号更能够打动人。
第三,投入上,运用好市场化办法。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是以资本投入为主,政府给予一定政策扶持,依靠市场维持运营。不依靠市场,只靠政府扶持,这种剧场是没有生命力的。河南这个幻城剧场,强调观剧体验,不在剧场内过度商业化,虽然有时降低了利润,但吸引了人气,带给观众愉悦。同时,这个剧场建在当地的文旅产业园,对于促进周边文旅项目产生集聚效应是明显的。
按照调研情况,戏剧幻城应该是经过整体策划后,根据主题需要先创作剧本,再进行硬件设施打造的。因为它所有的演出场地,都与剧情相吻合。这里我不由想到我们要打造沉浸式演出的剧本,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可资借鉴。依托优质的剧本匣子,通过招商引入资金,在各个景区周边打造话剧剧场,让游客流连于此,观剧带消费,是发展文旅产业的上好选择。
(作者:赵鸿雁 市文联副主席)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