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迈步新长征

集结广场雕像。(本版摄影 余涛)

本报通讯员 胡天堂 徐俊

红色鄂豫皖,英雄大别山。英山县陶家河,一片红色热土。

1934年,红旗漫卷大别山。军长徐海东率领红二十五军转战陶家河,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粉碎敌军围剿……驻扎陶家河47天,开辟纵横15公里的红色堡垒,使陶家河成为红二十五军北上长征集结地。

穿越近90年的光辉岁月,陶家河依然红旗招展。一场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的战斗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徐徐铺展,如火如荼。两年多的奋战,捷报传来。2023年11月1日,英山园区在陶家河乡开园迎宾,红二十五军将士亲属代表、军史党史专家学者、来自长征沿线各市县的干部群众数千人共襄盛会。从此,英山革命老区走好新长征赶考路又迈上一个新起点。

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既是中央、省委、市委交给英山的重大任务,也是历史赋予英山的光荣使命。

英山园区总体布局为“一心、一馆、两带、三片、多点”:一心即长征文化核心展示区;一馆即长征文化展示与培训馆;两带即战场展示带,军民情展示带;三片即战斗遗迹体验区、军民团结纪念区、长征文化展示区;多点即多景点维度展示长征精神。建设内容主要有战斗遗迹体验区、军民团结纪念区、长征文化展示区,三个区域通过17.3公里的长征历史步道相连接。以“国家标准、湖北气派、黄冈气质、英山特色”为主题定位,把英山园区建成大别山革命老区又一处红色旅游新地标。

英山园区项目线长、面广、布点多、单体建筑工程复杂,涉及陶家河、英太寨、胡家湾等多个村,从征地拆迁到规划设计,从工程施工到质量监管,从资金筹措到建成验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一个接着一个。

这是一场大考,也是一场大战。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初敏多次现场调研、筹划、指导,督促项目进度和质量,要求各节点建设要注重突出文化内涵,突出教育功能,明确思路,迅速推进。英山县委书记郑光文多次主持专题会议,对项目建设进行研究部署,制订实施方案,狠抓宣传发动,强化检查督办,指挥作战,现场督战,直指难点、把脉开方,为园区建设指引着方向。英山县县长王海霞挂帅出征,深入现场,从人、财、物等方面切实解决突出问题,全力保障整个建设全面推进。

2022年3月1日,园区建设指挥部在陶家河乡挂牌成立,从县文旅局、县财政局等部门抽调近40名强将精兵,组成征迁补偿、资金筹措、后勤保障等7个工作专班。他们从伟大长征精神中汲取丰富滋养,将长征精神转化为克难奋进的强劲动力,认真做好项目招标、拆迁补偿、资金筹措、进度督办等各项工作,坚定不移、矢志不渝地在加快园区建设的道路上勇毅前行,不胜不休。

2022年5月25日,彩旗招展,礼炮齐鸣。红二十五军长征集结广场项目在郁氏宗祠前举行动工仪式,拉开了园区建设序幕。从此,项目建设工地上运输车辆来往穿梭,挖掘机械伸长铁臂,轰鸣摆动,建设者们紧张忙碌施工,园区正在从图纸中走来,变成一栋栋房屋,变成一个个广场,变成一处处景点,美好“愿景”逐步变成精彩“实景”。

用奋斗回应历史,以拼搏接续荣光。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规划标准高,既要修旧如旧,再现革命岁月风貌,又要旧貌新颜,突显新时代新风貌。建设任务包括红二十五军历史步道、牛背脊战斗重点展示园、陶家河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陶家河红色美丽村庄风貌提升等5大建设任务。这5大建设任务,又细分为游客中心、革命旧址修缮与布展、集结广场建设等21个具体项目。质量要求之严,施工难度之大,建设工期之紧,可谓是前所未有。

在荒山野岭施工,在悬崖峭壁建设,条件非常艰苦,难度非比寻常。建设牛背脊骨战斗遗迹体验区,就是以“战斗遗迹保护与体验”为主题,通过打造历史步道和保护性修复战斗遗址等特色场景,让人们在沉浸感强烈的体验过程中,深刻感受红二十五军当年不惧艰险、不畏牺牲的抗争之路。

修烈士墓,建纪念亭,修缮山顶上的古战壕、炮台、红军洞等遗址遗迹,处处可见忙碌身影,时时浸润长征精神。红色土地到处流传着红二十五军艰苦卓绝地战斗与抗争的传奇故事,也流传着今天建设者攻坚克难、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

在一个盛夏的下午,大地滋滋地冒着热浪。步道建设者陈俊头戴安全帽,身背50多公斤、被太阳晒得发烫的石料艰难前行。这里没有捷径可走,不方便机械运输,就肩扛背驮,用最原始的人力运输所需材料,每一寸步道上,都浸透了建设者们的汗水。在隆冬时节,恰逢河道改道施工。建设者们穿着单薄的雨靴,清除积水,清理基础。水深处不能穿雨靴时,他们就赤脚上阵,薄冰像刀子一样,割在赤脚上,没有人叫苦叫痛,更没有人裹足不前。

施工难度大,集中力量攻。建设工期紧,加班加点干。作业时间不够,挤!施工进度不快,抢!工程任务完不成,拼!项目施工单位加大投入力量、加快施工步伐,多点开花、多线并进,全力推进项目快速高效建设。

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陶家河人民为了革命的胜利,敢于牺牲,乐于奉献,军民鱼水情深。如今,这里的群众为支持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顾全大局,甘于付出,舍小家,顾大家。

郁氏家族是陶家河的“名门望族”,历来有很浓厚的家族文化。最典型的莫过于郁氏宗祠,这座始建于清朝末年的家族祠堂,青砖黛瓦,雕梁画栋。当年,红二十五军来到陶家河,第一时间就推翻了老百姓身上的反动压迫,受到了村民热情的欢迎,纷纷腾出房屋给红军使用。郁氏先辈“箪食壶浆迎红军”,让红军无偿使用郁氏宗祠,设置红二十五军军部。

园区建设,需要征迁23处房屋,郁盛权家名列其中。接到拆迁通知时,郁盛权的心情非常复杂,住了几十年的房子,柴水方便,舒适温馨,从内心来讲是非常不想拆的。但他深知先辈为红军帮忙做事作奉献的感人事迹,更明白作为郁氏传人要带头支持国家建设,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郁盛权率先到指挥部签订了房屋拆迁补偿协议书。他说:“红军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付出了生命代价,我们党员为项目建设作点奉献是应该的。”

征迁户安自奎是做生意的个体户,从小就有红色情怀和红色情结。征迁工作启动后,他主动腾空房屋,搬进了临时安置点。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他认为与革命先辈相比,这种艰苦根本算不了什么!他的爷爷早年在金寨县参加红军,为革命牺牲了生命。他说:“作为红军的后代,更要带头支持国家建设!”

安家老屋是鄂豫皖省委常委扩大会议旧址。铁匠师傅徐自新,在20多年前购买了安家老屋的产权,并开办了铁匠铺,以此养家糊口。园区建设需要征用安家老屋,他不计个人得失,主动签订了产权征用协议书,将铁匠铺悄悄搬走了。

在征迁工作中,陶家河乡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拆迁包保干部肖晟是一名党员,在转运征迁户家具时,一不小心脚踩在了一枚钉子上,打完破伤风针后,他又一拐一拐地战斗在拆迁工地。在安家老屋前,严家坳村老党员安祥虎在自家楼房外搭建了一座遮阴亭,每天提供茶水,供工人们歇息。

刘家老屋前有棵上百年的古银杏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传说徐海东曾在古银杏树上系过军马。这棵古银杏见证了红色的种子是如何在陶家河萌芽与扎根。如今,又见证了老区人民弘扬长征精神,实现园区建设加速度!仅仅用11天时间,全面完成了23户拆迁任务,为整个项目动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风展红旗如画,峥嵘岁月如歌。

英山园区的建成,必将成为陶家河振兴崛起的新引擎。在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奋进号角中,陶家河乡将以英山园区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红色文旅,将红色资源转变为“红火产业”。同时,赓续红色血脉,赋能绿色发展,继续建设药材等绿色产业,不断擦亮小城镇和推进美丽乡村振兴,把陶家河乡建成红色文旅名乡、特色产业强乡、鄂皖边贸大乡。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英山人民将充分发挥好园区在文化旅游、存史资政、赋能经济发展等方面重要作用,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谱写英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新篇章!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