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书屋,种文化,育新风

本报记者 孙志鹏  通讯员 施雨涵

农家书屋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承担着涵养乡风文明、提升农民素质、培育文化人才的重要功能。近年来,团风县上巴河镇把农家书屋建设作为基层文化建设的纽带,以“接地气、聚人气、冒热气”为目标,不断提升农家书屋的服务水平和效能,更好地满足了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接地气:以需求为导向,打造阅读阵地

11月30日,走进上巴河镇新河村农家书屋,只见书架倚墙而立,书籍摆放有序,书桌洁净如新,几个村民坐在一边翻阅农业种植方面的书籍,一边侧身交流几句。忙时田间耕作,闲时书屋阅读,已成为村民们的日常。

“以前种地靠天吃饭,庄稼活也是按老一辈传下来的经验跟着学、比着做,现在村里有了书屋,让我们能掌握科学的种田知识,遇到啥问题自个儿也能对症下药。”新河村蔬菜种植大户李锐笑着说道。

自从农家书屋建设工作启动以来,上巴河镇遵循农家书屋姓“农”这一宗旨,坚持“贴近农民、方便农民、服务农民”原则,采取百姓“点单”、政府“买单”的服务模式精准配置书籍,力求让群众看得懂、用得上,竭力做到群众需要什么,书屋就有什么,让农家书屋更有“农”味,让书香飞入寻常百姓家。

截至目前,全镇共建有农家书屋20个,藏书总量近6万册,图书涵盖科技、文教、农业、生活等各个领域,有效解决了基层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

聚人气:以活动为载体,提高阅读质效

“对!这位小朋友讲得很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的。”今年暑假,在上巴河镇平麓山村农家书屋,镇委宣传委员周莎给孩子们讲述革命先辈的英雄故事,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着,用心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光辉岁月。

上巴河镇坚持一室多用、便利群众、开放共享原则,积极探索“农家书屋+文明实践”共建模式,利用世界读书日、“六一”国际儿童节、寒暑假等时间节点,广泛开展“我的书屋·我的梦”“关爱留守儿童 走进农家书屋”“书香巴水暖童心 爱心护苗伴成长”等阅读活动,确保广大群众“进得来、坐得住、读得进”,推动形成聚人气、有活力、可持续的生动局面。目前,遍布全镇各村(社区)的农家书屋,正在成为全民阅读的“便利店”、乡风文明的“加油站”、乡村振兴的“智慧屋”。

平麓山村农家书屋管理员张媛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和村民愿意在闲暇时间走进农家书屋,而这已经成为我们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冒热气:以服务为宗旨,丰富阅读体验

在上巴河镇社区农家书屋,时常能看到身着红马甲的工作人员认真地整理书籍,并为前来阅读的群众提供帮助,让整个农家书屋显得有条不紊、温情满满。居民们纷纷感慨,农家书屋给自己带来了太多方便,已经成为大家伙儿的精神粮仓。

近年来,上巴河镇着力提高农家书屋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完善“建、管、用”长效机制,持续规范农家书屋借阅管理、日常维护、图书更新、活动开展等各项制度,确保农家书屋运行有章可依、有规可循。同时,配齐配强农家书屋管理员队伍,高标准推动农家书屋提质增效,使农家书屋成为综合性为民、爱民、亲民的文化阵地,促使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从“将就”向“讲究”转变,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如今,农家书屋犹如文明之花开满各村(社区),赢得广大群众的交口称赞。

乡村振兴,不仅要有风吹麦浪,更需要书香弥漫。上巴河镇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阵地作用,实现了从“建书屋”到“种文化”,从“传知识”到“育新风”的跨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