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马艳明 通讯员 何幸运 易双
进入三伏天后,我市气温不断走高。其中,7月24日黄州的最高气温达到37℃,不少市民惊呼“要热化了”。那么,人在高温天为什么会热晕、中暑,要怎么防暑降温,中暑后该如何急救?且看专家如何说。
7月7日,68岁的李春华(化名)晕倒在工作的蔬菜大棚内,工友们立即将其转移到空调房内,口服藿香正气液和饮用水后,李春华仍没有好转,意识逐渐模糊,被紧急送往黄冈市医疗集团(市中心医院),抵达急诊医学科时,体温40.8℃、心率126次/分,血压172/88mmHg。李春华已陷入浅度昏迷。“患者处于高温、高湿,又相对密闭的环境中,这是典型的非劳力型热射病。”EICU医师张平迅速对其进行冰毯、冰帽、灌肠、输注冰盐水等多种物理降温方式,保护重要脏器不受高温伤害。经过1个多小时的紧张抢救,患者体温降至37.8℃,血压降至115/61mmHg,意识逐渐清醒,7月16日康复出院。
据该院急诊医学科主任万里鹏介绍,今年夏季市医疗集团(市中心医院)已收治17位中暑患者,其中热射病2人。热射病是重度中暑的一种,如抢救不及时,死亡率高达80%。但热射病并不是突然发生的,一般会出现先兆中暑症状,此时应及时进行干预。
滚滚热浪袭来,市民如果不注意防暑降温,很容易导致中暑。万里鹏介绍,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中度中暑与重度中暑4个阶段,有一个进展过程。发现中暑后,如果迅速降低适度的环境温度,进行物理降温和补充水分,就可能逆转或终止中暑进程。而且并非只有户外作业人员是中暑高发人群,长时间处于高温、高湿的室内环境中,也有可能“中招”。如未开空调的厨房、厂房,包括现在流行的“晒背祛湿”,都可能影响体温散热,引发非劳力性热射病。
高温天气如何预防中暑?万里鹏介绍,首先,外出尽量避开午后时段,避免剧烈运动,不穿深色衣物引起积热。其次,要注意休息,尽量清淡饮食,及时补充水分。再次,在炎热的夏季,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等一定要备在身边,以防应急之用。
此外,发现中暑者后,要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衣扣,并通过擦拭、冰敷等方法降低体温,同时补充含有盐分的液体。如果出现体温升高、肢体抽搐、嗜睡、认知障碍等,就需要及时送医救治。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