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在黄冈景象新 ——我市全力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黄冈日报全媒记者 何运林 陶带斌 王桑 张松林  通讯员 阮浩文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023年以来,我市坚持以控制成本为核心,全面落实惠企政策,在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加快改革步伐,刀刃向内严厉查处损害营商环境行为,创新机制服务市场主体,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一号改革工程来抓,全力打造武汉都市圈营商环境最优城市。

这一年,我市政务服务提档升级。办事材料压减36%;办事时限压减86%。1000个事项最多跑一次;72个事项一事联办;1000个事项武汉都市圈通办。

这一年,团风县“首席服务官制”入选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先行区改革十大典型案例。

这一年,黄冈92个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先行区项目获省通报表扬,数量居全省第二位。

这一年,我市惠企纾困力度加大。全市安排惠企纾困资金16.68亿元。

这一年,我市在全省首推慢特病“免申即办”服务,37个慢特病病种全部“免申即办”;“两库一平台”实现惠企政策的精准推送和符合条件的政策“免申即享”。

……

一组组亮眼的数据、一个个惠企便民举措、一项项卓有成效的改革,折射出我市营商环境正在持续向好。

革故鼎新——

“冈好办”品牌打造彰显成效

“以前办事要满堂跑,现在到一个窗口,15分钟就办好了。”2023年8月28日,在黄冈市政务服务中心,当场拿到普货道路从业资格证的市民对“一窗通办”带来的便利连连点赞。

优化营商环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市委市政府着眼于对标一流、争创一流,为推动政务服务提档升级,创新提出并谋划部署打造“冈好办”品牌,纵深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推动政务服务从“在黄冈没有难办的事”向“来黄冈·好办事”提档升级。

打造“冈好办”政务服务品牌,紧盯企业和群众办事中的难点、堵点和痛点问题,深化审批制度改革,着力系统重构、流程再造、数据赋能,强力推动“六改六办”,提出300个高频事项全程网办、好办,100个高频主题“一件事一次办”,200个基层急需业务就近可办,300个事项告知承诺容缺办,100项惠企惠民政策“免申即享”、精准推送,全市政务服务事项平均办事时限较法定时限压减85%,材料压减40%以上,1300个以上事项“最多跑一次”。140个事项实现“跨省通办”,1000个事项实现武汉都市圈通办,全市126个乡镇(街道)实现“一窗通办”,在乡镇(街道)覆盖率达100%。

按下优化营商环境“快捷键”,跑出政务服务“加速度”。

一年来,我市深入推进综窗改革,推动“办一事跑多窗”向“跑一窗办多事”转变,全市平均“综窗”受理率达90%以上。市县两级平均有18个部门设置“首席服务员”,240个事项实行“一员办结”。

团风县创建“团捷码,风速办”品牌,推行“边办边聊”模式;黄州区打造“红邻铛”服务品牌,建立“群众点单”机制;蕲春县打造“艾之家”服务专窗,服务艾产业全产业链。各级窗口部门扎实开展“局长走流程”活动,领导干部深入窗口沉浸式体验,着力解决窗口工作中流程不优、作风不实等问题,群众办事满意度提升到99%以上。服务企业和群众全生命周期的100个高频主题实行“一次办”,义务教育招生报名、慢性病认定等主题深受企业和群众欢迎。市医保局建成全省市州第一家“医保云”,实现医保业务全程零跑腿。

过去一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深入开展创品牌树标杆行动,编制申报了349个先行区改革事项创建方案,101个方案获批改革试点,128个改革试点通过省级验收,92个先行试点项目获省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通报表扬,全市上下大胆闯、大胆试的改革氛围正在形成。“小切口”改革促进营商环境大变化,全市政务服务平均办事时限压减86%,材料压减36%,环节减少40%。

一大批经验做法走在全省前列,二手房“带押过户”不动产登记改革、运用税收大数据助企供需“补链强链”等7个改革项目纳入国家试点范围;麻城市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机制获得国家层面肯定和推广;市文旅局政务服务“好差评”工作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优秀典型案例;市市场监管局以推进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培育的做法在全省推广;市资规局在全省率先探索不动产登记业务标准化受理,建成“黄冈通”平台,实现227项业务全域通办;市中院建立智慧破产办案平台,多维发力提升破产审判质效;麻城市为中小微企业量身定制亲清云便企服务平台,实现服务企业“一网通查、一网通办、一网通管”。

机制创新——

刀刃向内化解营商环境投诉问题

202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场主体投诉问题处理,研究建立了投诉问题处理的系列机制,坚持“遏制增量、消化存量”,在全市部署开展涉企历史遗留问题专项整治、新官不理旧账专项整治、不担当不作为专项整治,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刀刃向内强力化解各类营商环境投诉问题,一批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问题得到稳妥处置。

2023年4月21日,黄梅星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与黄梅县土地补偿纠纷,在市营商办协调督办下,双方签订了分期补偿协议。目前,该县已向企业拨付补偿款2300万元。

2023年5月,在各方协调努力下,黄冈市旅游大楼房产拍卖,因一楼大厅等公用设施、电梯井面积权属等问题产生纠纷,历经12年的遗留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2023年12月,湖北南汇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浠水县达成2600万元的补偿协议,这起历时10年的招商引资合同纠纷得到圆满解决。

市委、市政府成立以市委书记和市长任双组长的黄冈市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一办七组”应运而生。市营商办会同市委组织部、市纪委监委建立了疑难问题分析研判机制,组建了由100名业务骨干组成的专家库,召集资深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专家聚焦涉企疑难“杂症”,共同“会诊开方”,推动疑难问题依法依规处置,大大加快了问题化解进程。

市营商办开发上线营商环境问题投诉平台,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常态化公开收集问题线索,保障投诉举报渠道畅通。印发“营商环境问题反馈二维码”8000余张,对四上企业“送码上门”,并在园区、厂区等重点区域进行张贴,努力拓宽问题收集渠道,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和满意度。

2023年,市县两级营商办共受理投诉问题444件,已办结430件,办结率96.8%。2023年以来,先后有英山商会、湖北玉环建筑有限公司、新八集团、湖北硕源农产品有限公司、广东省湖北黄冈商会等10家市场主体向市营商办赠送锦旗。

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破除顽瘴痼疾,我市优化营商环境迈出了坚实一步。

推陈出新——

持续叠加政策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营商环境好不好,市场主体感受最重要。

控制成本是衡量营商环境是否优化的关键。2023年以来,我市聚焦以控制成本为核心,系统集成,统筹兼顾、综合平衡,优化制度供给,着力打造综合成本“洼地”。先后出台了以控制成本为核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78条任务清单、提升服务效能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的9条措施、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及操作流程图任务清单等工作举措。

全市各地各部门持续围绕金融、物流、人力、用能、土地等方面的要素环境,系统优化,关注供应链降本增效,创新推出一系列举措助企降成本,成效显著。相继出台了《关于支持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降低工业企业成本的若干措施》《促进商贸流通(供应链管理)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20余个政策文件,用一系列惠企举措,提振市场主体发展信心,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以营商促‘赢商’,打造公开、透明、可预期的投资环境,让企业在黄冈‘扎得下根、稳得住心、赚得到钱’。”市发改委负责人如是说。

截至2023年底,全市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23.92亿元,阶段性缓缴企业社会保险费49.65万元;全年为市场主体节省用电成本约2.2亿元;兑现天然气补贴资金4878万元,惠及199家企业;实施融资纾困“白名单”制度,为708家(次)企业授信28.54亿元;实现财政资金11.9倍放大;对4.6万户小微企业减免账户管理等费用884万元;市政府投入300万元建成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平台,录入政策近400项、企业信息14万户,实现惠企政策精准推送。

围绕“冈好办”品牌打造,组织召开2场优化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各地各部门及时总结特色亮点,中央电视台、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人民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对我市营商环境工作先后报道530余篇。全年优化营商环境宣传工作在全省排名第二。

问需于企、问计于企、问效于企。全市深入推进“千人进千企”行动,查找共性问题、摸清企业诉求,广泛听取意见,倒逼工作落实。

“要深谙‘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的道理,推动营商环境爬坡过坎、再上新台阶。全力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以实实在在的举措优化营商环境,真正把黄冈打造成为投资洼地、兴业沃土,助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市发改委负责人说。

将优化营商环境进行到底,让更多企业家在黄冈扎根。本着一以贯之的理念、一如既往的情怀、一抓到底的担当,黄冈在优化营商环境的路上蹄疾步稳,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