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百亿元大项目,让眼下的黄冈市区格外亮眼:
一个是上市企业深圳市三利谱公司投资的三利谱偏光片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两条宽幅和两条超宽幅生产线,达产后将成为中部最大的偏光片生产基地。
一个是黄州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园项目,以合创重工为企业龙头,打造绿色船舶全生命周期服务创新示范园区。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可超150亿元,带动就业2万人,创造税收15亿元。
与此相得益彰的是一组跃动的数据:2023年,黄冈市区新签约主攻产业链上项目55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7个;楚维药业、中船重工等13家产值过亿元企业产值增幅达20%以上。
资本的流向,昭示着黄冈市区的活力与潜力,生动诠释着科技城、文旅城、空港城建设的每一天,都在刷新人们对主城区的印象。
市委六届六次全会提出,提升主城区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建设科技城、文旅城、空港城,建设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样板区。
一年来,作为市区主战场的黄州区、黄冈高新区、市临空经济区,锚定“三城”建设目标,争当“双集中”排头兵,奋楫前行,高擎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大旗。
融圈入链 科技城借“光”前行
投产的黄冈TCL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是武汉TCL华星产业链的延伸;正在建设的TCL黄冈智能制造产业园,将导入显示屏、光电子等行业上下游企业,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30亿元以上。
黄冈高新区与TCL两度携手,形成“一家龙头企业带动一条创新链”模式,是建设科技城的一个缩影。
科技创新是高新区的DNA。黄冈高新区抢抓融入光谷科创大走廊机遇,以“三专”为路径,推进“双集中”发展,科技城借“光”前行。
聚焦产业主攻方向,扛鼎科技城之责——
针对产业发展不集中、不集约、不集聚的问题,黄冈高新区立足比较优势,加快培育光电子信息和生命健康两大战略新兴产业。
抢抓光电子材料产业风口期机遇,与武汉光谷产业配套,华工正源、TCL、安一辰等一批企业建成投产,三利谱、铭普光磁、尚赛光电等一批项目陆续开工……黄冈高新区力争成为武汉“光芯屏端网”万亿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螺丝钉”。
围绕光谷生物城产业配套,以人福药业等龙头企业为牵引,主攻中医药、化学原料药等细分领域,黄冈鲁班药业的抗高血压药物奥美沙坦中间体市场占有率达70%、全球第一;这里生命健康产业的投产企业达22家,在建项目8个,新签约项目7个……正聚企成链、聚链成群,竞逐新赛道。
聚焦“三专”路径,厚植科技城之力——
围绕主导产业,整合资源建设专业园区,出台专项政策,完善专项配套,促进集群发展。
正在高标准建设黄冈化工园,推进扩区调区,布局长江存储配套产业园、培育湿电子化学品集群;对接光谷生物城,建设特色小品种原料药生产基地;布局生命健康专区,主攻现代中药、生物制药。
“光谷第九园”二期项目加快推进,对接华星光电、华工科技等头部企业,建设光电子材料专业园。依托智能科技产业园,发展智能专用设备、机器人等装备制造业。
组建22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以专业园区为载体,以产业基金和专项政策加持,加快科创型企业导入。让资源、政策、人才等向园区倾斜,做强主阵地,打造增长极。
聚焦科创平台建设,澎湃科技城之势——
平台,是科技创新的支撑。黄冈高新区瞄准产业主攻方向,统筹创新平台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全链条创新孵化体系。
对外开放,联合武汉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一批重点实验室、企校联合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做实建强黄冈(光谷)离岸科创中心,加快导入科技人才和科技企业,打造区域创新“前台”;
对内整合,依托智汇谷、大学科技园、东湖高新(黄冈)智能科技产业园、TCL黄冈智能制造产业园、科技加速器、光谷黄冈科技产业园等园区载体打造区域创新“后台”;
打造前后台一体化的科技型企业“研发—孵化—加速—入园”全链条全周期成长体系。形成“研发、孵化、引才在武汉,转化、生产、用才在黄冈”的协同创新模式。
打好“三张”牌 文旅城慕“名”而上
在黄冈第二中学教育园项目建设现场,机器轰鸣,一派繁忙,正在进行场地平整,首批6300个学位今年秋季向省内外开放招生。
这个总投资43.39亿元的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包含黄冈中学南校区、民办初级中学、集中商业楼和陪读社区12-17号楼,计划2024年秋季投入使用;二期包括一个2970人规模的民办初级中学,一个3300人规模的公办高级中学(黄冈中学南校区),一个12000至15000人规模的民办高级中学(复读中心),以及陪读社区和配套商业,满足学生、家长和教师的生活需求,于2025年5月底投入使用。
推进文旅城建设,市区打好黄冈中学、苏东坡、李时珍“三张牌”,在鄂黄桥头片区形成优质资源集聚区,打造黄鄂百万人口城市新中心,吸引都市圈人口聚集。
“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东坡文化是黄冈最厚重的底蕴、最响亮的名片。近年来,我市以“东坡”之名打造文旅IP,“大美黄冈,此心安处”叫响全国。
从东坡庙会春节季、梅花季,到东坡庙会·粽情黄冈、中秋国庆……2023年,按照“文旅搭台,商贸唱戏”思路,市区先后举办展会22场,城区假日文旅市场全线飘红,市区日均车流量超2万台,拉动消费30亿元以上。“东坡庙会”品牌进一步擦亮,市区美誉度得以彰显。
眼下,东坡赤壁历史文化区保护与更新提升项目已启动龙王山片区七一水库综合项目建设;东坡文化旅游区项目概念性总体规划已通过市规委会审议,一二三号地块拆迁工作加快推进。
以东坡之名,以文旅为引爆点,探索“引客入黄”新模式,把黄冈的好山好水、好文化、好物产、好区位变为发展优势,撬动一二三产业高质量发展。
市区商贸龙头企业——黄商集团入选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黄州区东坡外滩获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市区服务业发展连续3年进入全省县(市、区)前30名;2023年服务业新增规上企业24家,总规模达到92家,服务业市场主体培育进规入库数量、服务业经济体量保持全市第一。
与此同时,正在加快推进堵城研学小镇建设;乘着我市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国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机遇,抢抓突破性发展蕲艾产业上升为省级战略,市区加快启动李时珍中医药博物馆等“两馆四中心”建设。
星光不负赶路人。一组跃动的数据,见证文旅城依托黄冈三张名片在乘势而上、拔节生长。
“跑道”外布局 空港城乘“机”腾飞
近日,黄冈市政府与顺丰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整合黄冈临空经济区、鄂州花湖机场功能优势,合作运营黄冈市临空经济区花湖机场城市货站。
此次合作,顺丰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联合武汉中实国际物流公司建设黄冈连接花湖机场前置货站,打通黄冈货流和外地货流通往花湖机场的关键节点,建设鄂东国际物流分拨集散中心,远期实现“安检程序前置+转关互认”,致力于将黄冈市临空经济区打造成为“航空配套产业服务基地”“全球商贸物流配送中心”,辐射全国的空港型物流枢纽。
抢抓鄂州花湖机场通航机遇,在“跑道”之外布局产业,空港城乘“机”腾飞。
——聚焦“空港城”建设目标,运用供应链思维,重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成本为重要抓手,出台《关于促进空港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专项惠企政策,聚焦供应链、总部经济、商贸物流、电子商务(跨境电商)、临空制造、临空培训等主导产业“招大引强”,成效初现。
顺丰培训中心、顺丰冷运中心、进出口服务中心一期即将建成投用,卓尔大别山国际博览中心、黄冈智慧农博城等项目加快建设;
空港供应链大厦挂牌,湖北空港供应链、怡亚通供应链、中交车旺物流供应链、黄冈华纺供应链、南水北调生态环保等一批供应链企业落户运营;
正在积极对接珍宝岛、怡亚通等供应链“链主型”企业取得阶段性进展……
锚定目标,久久为功,步步为营,勾勒出以产业为支撑的空港城的模样:以供应链为核心具有空港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供应链专业市场、总部经济集群、商贸物流产业集群、电子商务平台企业集群,形成“一主多强”的产业格局,一批临空友好型产业加速聚集。
坚持产城人融合,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人口聚集初见成效——
坚持问题导向,开展城市体检。形成客观详细的调研分析报告,针对临空区人口聚集慢、住宅闲置多、商贸业不旺等问题研究解决措施,形成9大类74项重点工作清单。
坚持目标导向,完善城市功能。打通问津路、站前西路等断头路,实施沙湖大道等道路两侧绿化配套工程;积极推动黄冈站站前广场、三台河公园一期等存量资产盘活运营;引入专业化管理队伍,开启园区治理新模式,为广大市民提供宜居宜业的好环境。
坚持效果导向,加快人口导入。先后出台小微服务和住房补贴、就业创业补贴等人口聚集政策。“冈好家·社区集市”已在王家湾社区选址开工;辖区个体小微服务新开业11家;推动黄商集团、德尔福餐饮、御景礼宴酒店等商业零售、餐饮服务龙头到临空区开店经营;顺丰员工共定购玲珑家园商品房114套,员工子女来黄入学8人。
与此同时,正在加快编制黄冈市临空经济区规划。与浠水县合作共建巴河片区,探索兰溪—散花飞地园区共建模式。一座崭新的空港新城正在鄂东大地展翅起飞。
(组稿:记者沈红星;摄影:记者余涛 周伟)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