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沈红星
深冬的黄冈,热潮涌动——
在主城区,投资百亿元的三利谱偏光片项目建设正酣;黄冈第二中学项目冲刺2024年秋季开学迎新;东坡庙会7场40个精彩剧目吸“睛”更吸“金”……
在北部山区,麻城市石材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0亿元;罗田县智慧物流园外销日均1.5万单;英山县“冷冰雪”撬动“热产业”,元旦3天旅游综合收入过亿元……
在沿江地区,浠水县首届庞安时中医药文化交流会签约10个中医药项目;黄州区和武穴市两个百亿元新能源船舶产业园开工;蕲春县吹响蕲艾冲刺千亿产业目标冲锋号……
放眼全市,一个个大项目气势磅礴,一项项改革成势见效,一件件民生实事温暖人心……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黄冈强。
一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锚定强县工程和乡村振兴主攻方向,系统构建发展体系、服务体系和治理体系,向着建设现代化黄冈宏伟目标昂扬奋进。
打造“1+3+N”供应链体系——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势见效
综合产值突破5亿元,同比增长近300%!这是罗田黑山羊产业2023年的成绩单。
颠覆性蝶变源于供应链赋能。
黑山羊养殖加工是罗田的特色产业,曾面临养殖规模跟不上、发展资金不足、物流成本高等难题。
针对问题,罗田县创新“国企+民企”混改办法,成立锦秀智慧公司,作为产业龙头打造。投资近1.5亿元,建成10万只规模的黑山羊育肥产业园和年加工肉羊30万只的智能化生产线;组建全国首家牛羊产业研究院,将锦秀智慧公司打造成为全省首家黑山羊全产业链企业,成为盒马生鲜“盒品牌”19家供应商之一,“锦秀羊”系列产品销售火爆。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黄冈大宗农产品体量大、特色农产品数量多,但一二三产相互不支撑、产业不成链问题突出。
围绕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我市坚持以供应链思维重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着力解决二三产与一产脱节、种植养殖得不到精深加工和商贸流通支撑等问题。
一年来,全市一盘棋,探索成体系组建农村资产经营管理、特色农产品开发、农文旅投资开发、城乡供应链4个平台公司,支撑构建“1+3+N”供应链体系。
“1”个区域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升级罗田已建成的全国首个全产业链可视化、可追溯智慧农业平台,将其打造成对外链接、对内整合的综合服务平台,同时在该综合服务平台接入N个赋能模块。
特色农业、优势工业、服务等“3”个板块综和平台建设成势见效;
建好特色农产品供应链平台,这是克难攻坚的选择——
聚焦突破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做大做强粮油等十大农业产业链,按照市县一体、一县一园、一品一链、多县一链的原则,搭建特色农产品供应链平台,系统解决“三品一标”、销售渠道和物流配送等问题。
抢抓机遇,与省联投、九州通合作,积极构建蕲艾供应链平台多“链主”+多“股东”格局,推动蕲艾全产业链融合发展。2023年,蕲艾品牌价值达110.05亿元。
依托新投入运营的华中(浠水)蛋品交易中心,探索供应链实现方式,日均交易鸡蛋700万枚。2023年浠水蛋鸡产值突破90亿元。
截至目前,全市县级农产品加工园实现全覆盖;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和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全覆盖;大别山道地药材产业园等一批平台建成运营;全市品牌价值10亿元以上的地标产品达6个。
建强优势工业供应链平台,这是主动作为的行动——
聚焦纺织服装产业,与省级平台湖北华纺链合作成立黄冈平台公司,已有53家企业入链,享受平台从“产地一根纱”到“手中一件衣”全链条服务。
聚焦生命健康产业、磷化工产业、汽车产业,积极对接九州医药、楚盛、长江汽车等3个省级供应链平台,加快上链,借船出海。
向外借力的同时,对内使劲。麻城市围绕石材产业,积极打造“金石链”,构建从前端开采到后端服务的供应链体系。成功举办首届国际石材博览会,成交额近6亿元。去年麻城石材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0亿元,正大步向千亿产业目标进军。
加速推进武穴“建材链”、红安“家居链”等重点供应链平台建设,探索“线上供应链平台+线下产业集聚区+产业数字化”一体化供应链模式,为企业解难,为产业赋能。
以供应链重塑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进”的动力不断增强。全市前五大传统主导行业产值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个百分点。
建优服务供应链平台,这是一往无前的进取——
聚焦黄冈好山好水、好物产、好文化、好区位,全力搭建“冈好购”“冈好游”“冈好运”平台。目前,“冈好购”平台已入驻企业近80家,上线产品463款。
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我市成立文旅集团,推动多彩旅游路建设,串点连线打造8条精品旅游线路,持续打造“东坡庙会”文旅IP,市区高峰期每天吸引游客10万人次。
新引擎释放新动能,黄冈高质量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
坚持改革破题开路——
县乡村一体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县城租的学区房退了,孙子回到了屋门口的虎门小学读书。”位于城郊的新天地小区,是红安县虎门小学的学区。多年来,一些家长担心教学质量差而四处择校。2023年秋季,却有42名家长主动送孩子来校就读。
家长们乐意,是因为虎门小学挂上了“红安县实验小学虎门校区”的牌子。这一变化,源于我市全域推进融合型教联体改革。
红安实小是当地公认的好学校。以其为核心组建教联体,合并4所小学,实行“一校四区”,教师队伍共用共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强县工程和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一年来,我市坚持改革破解发展难题,积极构建统筹县城、乡镇、村庄的三级服务体系,加快补齐短板、缩小城乡差距,努力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融合型教联体改革,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
我市是教育大市,但因人多地广财力较弱,面临着乡村学校条件薄弱、教师留不住、城区择校热难退等问题。
直面痛点,迎难而上。经过在黄梅、团风等地试点检验,我市高位谋划、全域推进融合型教联体改革。
按照以城带乡、以强带弱、以大带小原则,将全市1081所公办初中、小学、幼儿园,变身为167个教联体,实现一体化运行;撤销128个乡镇教育管理机构,1017名管理人员回归教学一线。
教育体制重塑后,教联体学校内部实行编制统筹、经费使用、行政管理、教师发展、教学研究、考核评价、文化建设“七个一体化”,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2023年秋季学期,全市教联体共交流教师3956人,占教师总数10.7%,其中,骨干教师占交流教师的35.7%。共撤并小弱教学点110所,转移学生2866人到条件更好的完小就读。
为确保教联体改革质效,我市建立学生及家长诉求反馈平台,及时发现问题、完善机制,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的转变。
紧密型医共体改革,让群众更有“医”靠——
1月3日,在浠水县总医院人民医院远程影像诊断中心,值班医师正在审阅一份来自关口分院的DR影像报告单。几分钟后,患者郭某某的诊断报告已反馈至关口分院放射室。
“现在看个病,真的很方便。”浠水县域医共体成员单位17家县乡公立医疗机构和395个村(居)卫生室(站),实现人财物统一调配,电子病历互通共享。
聚焦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等问题。我市扎实推进医共体改革,每个县市组建1个以综合医院为龙头、其他医院及乡镇卫生院为成员的紧密型医共体,实行县域内医疗资源一体化管理,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和分级诊疗。
市区率先组建紧密型黄冈医疗集团,整合市区两级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形成“3+5+N”的医疗事业发展格局,即3家三甲医院,打造区域医疗中心;5家特色医疗机构;N家基层卫生机构,实行人财物统一调配,促进各类医院专业化发展,提升医疗水平。同时,组建健康产业集团,利用市区富余医疗资源,发展健康服务和康养产业,反哺公共卫生事业。
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让“养老”变“享老”——
早饭后,80岁的胡贵田老人约上三五好友,步行9分钟来到黄州区青砖湖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这里有棋牌书画室、理发室、康复理疗室等,还配有专职管理服务员。
上午拉二胡、下象棋;中午到社区食堂就餐、再到休息室午休,下午做做理疗、聊聊天,愉快的一天就这样过去了。像胡贵田这样的老年生活,在黄冈各地已成常态。
去年以来,我市积极探索政策兜底养老、机构养老、居家社区养老等运营模式和服务方式,建成市县乡村四级覆盖的养老服务体系。英山县针对不同老年群体,推行的“五老五养”模式,得到省委主要领导的肯定。
目前,市县两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全部建成,打造了“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托起幸福的“夕阳红”。
共同缔造向纵深拓展——
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不断延伸
1月13日,罗田县苍葭冲合作社召开分红大会,每1万元股金分红1200元,最多一户分得了5000多元。
苍葭冲是三里畈镇新铺村下辖的2个自然塆组。曾经,这里脏乱差、空心化、治理难,没有集体经济收入。
如今,这里已成为“荆楚家学第一村”“全国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精选试点村”。2023年苍葭冲合作社实现营收310万元、利润50万元,村民分红近13万元。
苍葭冲的美丽蝶变,是我市坚持党建引领共同缔造,构建政府、社会、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体系的一个缩影。
2023年,我市巩固提升第一批试点成果,推动共同缔造由“房前屋后”,向美丽城乡建设、发展富民产业、提升城乡公共服务等更多领域、更深层次延伸拓展。
——在城市,建立领导包保联系社区推进共同缔造工作机制,突出完整社区、物业服务、共享机制“三合一”,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浠水县青云社区曾有多个“三无小区”,环境脏乱差,安全隐患突出。去年以来,在社区党总支引导下,几个小区联合组建居民议事会、业主委员会,共谋小区改造方案。他们从居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拆除乱搭乱建,改造水电路,划出公共停车位,新建邻里中心等;通过国有平台公司与社会资本合作,组建社区物业公司,推动“三无小区”向完整社区转变。
一年来,全市961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与193个城区社区结对联系,深化党员“一下三民”实践活动,实现小区党组织、业委会、物业服务、矛盾调处机制、群众参与治理“五个全覆盖”。
——在农村,把党群服务中心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阵地,打造群众“生产离不开、生活离不开、感情离不开”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黄梅县渡河村累计发动村内131人参与建设,将村党群服务中心一楼改造为开放式便民服务大厅,为群众提供代办服务。整合积分超市、快递收寄点、供销社仓库等功能阵地,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麻城市西埠冲村将基层治理与供销综合改革有机结合,实施“村社共建”综合服务社,聚合农业、民政等职能部门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资源,设置农资保供、寄递物流、惠农金融、乡货直播等14个功能区,已累计服务5000余人次。
——协同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努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
市委书记李军杰领衔推动白莲河流域综合治理试点示范,创新将正、负面清单落到建设用地图斑上,以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倒逼发展方式转型,实现从“库区之治”向“流域之治”转变。
关停流域上游石材开采、加工企业17家;鄂东水厂建成通水,惠及黄团浠157万居民;投资29.82亿元的环境治理与文旅开发EOD项目、投资10亿元的“大别南海”文旅项目纷纷抢滩白莲河库区……白莲河水库水质持续好转,特色淡水养殖、乡村旅游等绿色产业培育初见成效。
团风在推进牛车河小流域综合治理中,通过实施82个项目,对山水林田综合治理,生产、生活、生态系统考虑,上中下游整体联动,让库区水质从V类提升到III类,吸引150余名能人回乡创业,催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23年旅游收入达6200余万元,带动50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一年来,全市797个美丽乡村建设提质,催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丽经济。
一组组刷新的数据,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以强县工程和乡村振兴为主攻方向探索黄冈现代化建设,气场升腾,势如破竹!
一个个强烈的信号,引起人们共鸣,黄冈发挥比较优势,奋进强县兴村富民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