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维 通讯员 何凯 罗磊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2021年,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共青团黄冈市委等10部门联合启动黄冈市“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面向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产业等领域,每年遴选10名德才兼备、业绩突出、行业公认、专业潜力强、创新活力足、成长空间大的优秀青年人才,给予重点培养。
三年来,我市共遴选出30名 市级“青年拔尖人才”,推选2名省级“青年拔尖人才”。他们在各自领域建功立业,与黄冈发展同频共振。为展现青年拔尖人才先进事迹,在社会凝聚爱才、重才的浓厚氛围,市委组织部、团市委联合黄冈日报社,自今日起,推出《青年拔尖人才风采》专栏报道。
“我们给农田建了一个大的数据库,动动手指就能把田种好。”聊起农业,潘新星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我们已经成长为集水稻种植、生态养殖、大米加工以及米制品深加工、农业社会化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型农业企业。”言语间,流露出自豪。
潘新星是浠水县长福农业产业化综合服务公司董事长,这位海归人工智能博士,自称为新时代新农人。近年来,他扎根乡村,运用数字信息化技术赋能水稻全产业链条,走出了一条智慧农业的新路子,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发展动能。
海归变身“稻田CEO”
85后的潘新星,6年前,拿下英国的人工智能博士学位,留校担任研究员。
但2020年3月,远在家乡浠水散花镇的父亲,突然离世,留下苦心经营17年的水稻专业合作社。
一边是父亲未完成的事业,一边是英国名校的研究员,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摆在了潘新星的面前。
想着父亲在农田里摸爬滚打十几年,用汗水浇灌起来的事业不能倒,于是,他告别11年的欧洲生活,回到浠水老家,子承父业,种起农田。
当时,父亲的合作社辐射全县6个乡镇、45个村,关系着2000多户农户的生计。一下子接下一家面积达5500亩的水稻种植合作社,对潘新星,是责任,更是挑战。
潘新星说,刚开始,有关农业方面的知识有很多自己不懂,但首先他决定按照父亲的发展思路走一段时间,稳人心、稳生产、稳市场、稳人情。
当年,潘新星按照合作社之前的计划,带领社员战胜夏季洪灾,让合作社发展的虾稻、鸭稻和再生稻颗粒归仓,全年大米销售收入达4000多万元。
初战告捷后,他信心大增,决定扎根农村。此后两年时间,从水稻都认不全,到开着旋耕机翻地自如,潘新星完成蜕变,成为远近闻名的“稻田CEO”。
从会种田到“慧”种田
工作中,这位人工智能专业的高才生,发现了一般人没注意的问题:“湖北省平原湖地区占比才20%,也就是说80%都是丘陵、岗地和山地,如果把适合种植的田地,通过科学的手段种好、种满、种足,那是不是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呢。”
于是,潘新星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发展智慧农业。
发展智慧农业,人才至关重要。在浠水县委组织部支持下,通过开展院士专家企业行、科技副总等柔性人才引进方式,为长福米业组建了一批专家人才团队。
与此同时,公司与华中农业大学开展“校企合作”,开发智慧农田管理系统。
首先,利用无人机对合作社的几千亩土地进行分块式的巡察,收集地形地貌、病虫防治、禾苗生长周期等数据,输入到他的“秘密基地”——智慧农业大田管理系统。
再基于大数据的分析提供智能决策,确定下一步干什么,从传统的会种田,迈向到“慧”种田。
如今,合作社逐渐走上了一条信息化赋能全产业链发展的新道路,科研成果不断,已经申请发明专利11项,还创办了省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大米加工厂和线上农产品销售公司,合作社成长为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
“稻”路越走越宽
在企业稳步发展的同时,潘新星一直思考:如何将农业生产、信息化技术和市场结合起来?
“我多次参加政府组织的农业知识培训、青年人才交流活动,逐渐看到了智慧农业的发展前景,看到了电商的蓝海。” 潘新星认为,只有将农业与科技、网络结合起来,链式发展,才能赢得未来。
一方面,他与团队不断推进科学技术与水稻种植、大米加工及深加工深度融合。另一方,布局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网络。
在技术加持下,对水稻进行了改良,去年水稻收成喜人,销量也比上一年提高了20%。2022年,他将稻米深加工后,制作成浠水特产米粑,通过电商平台销到了全国各地,俏销网络。
如今,“稻”路越走越宽,合作社成为集水稻种植、生态养殖、大米加工以及米制品深加工、农业社会化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型农业企业,辐射全县6个乡镇45个村,带动农户超7000户,带动各类农业农民合作社60多家,入社成员年增收超过1万元,带动了全县水稻产业蓬勃发展。
公司多次揽获农业领域大奖,他个人也作为湖北省唯一的代表参加“中德青年农业人才交流项目”、出席了第二届全国农业企业家峰会等。
为发挥海外人才的带动作用,2022年,浠水县成立了海外人才工作站。长福水稻专业合作社作为海外人才创新实践基地,潘新星担任第一任站长,已经与21名浠水籍海外或归国的人才建立了联系,通过定期座谈会、路演活动等形式,引导海外人才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