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田志松 田浩
在蕲春偏远山区辛勤耕耘20余载,以心换心,以爱唤爱,给乡村以希望,为孩子们点亮心灵之灯,引领孩子们奔向前方。他就是蕲春县檀林镇田桥小学教师李儒有。
行无悔:三年骑行5760公里
2001年毕业于武穴师范普师专业的李儒有,回到家乡母校——檀林镇詹大悲中学当起了“孩子王”。尽管当时的代课工资每月才350元,但李老师坚持了下来,一扎身就是22年。
2009年,田桥小学缺英语教师,李儒有主动请缨。在担任该校3个年级7个班英语教学任务的同时,李儒有每周还要到距离田桥小学6公里远的龙井小学走教。
当时,通往龙井小学的公路没有硬化,李老师骑着摩托车在泥泞中颠簸了3年,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有人算过一笔账:李儒有每周送教4次,每次来回12公里,3年下来就是整整5760公里。
骑行送教,风雨无阻。每当远远听到“李老师来了”“可以上英语课了”,看到孩子们期盼的眼神,李儒有就忘记了疲累。
每年全镇期末统考,李老师任教的两所学校多个班级的英语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他辅导的查嘉佩同学在全县英语口语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极大地提振了山区英语教师的信心。
爱无痕:100余名留守孩子的“代理爸爸”
田桥小学,是蕲春最偏远的农村小学。所带班级70%以上的学生是留守儿童,李儒有当起了留守儿童的“代理爸爸”。
2022年12月,班上田某同学突然晕倒,李儒有第一时间把他送到田桥卫生院,医生诊治为“营养不良”。
田某是一个单亲孩子,父亲常年在外,平时就自己一个人在家。李儒有给田某买来了奶粉,还为其垫付了生活费。温情的举动,让田某“找到了父爱的感觉”,渐渐变得阳光起来,期末考试进入了班级第5名。
从教22年来,李老师始终视学生如自己的孩子,在担任班主任的10多年时间里更是投入了全部身心。
利用节假日,他走访了近100名留守儿童,鼓励学生树立生活信心、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班上的小波同学,先天眼疾,跟同学不太合群,时常逃学。第一次家访,李儒有得知孩子父亲常年卧病在床,母亲多年未归。其后,他多次上门家访,自掏腰包垫付了孩子的生活费,定期带去粮油等生活用品。李老师课堂上多次鼓励表扬他,课余时间为他“开小灶”。
两年下来,小波的成绩明显进步。小波80多岁的爷爷说:“多亏有了李老师,把孩子交给他,我们放心!”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李老师个人捐赠金额达1万余元,多方动员和联系爱心人士为学校特困儿童捐款10万余元。
20多年来,李儒有多次被授予“优秀班主任”、县“优秀德育工作者”,所带班级多次获评“先进集体”,连续多年年度考核被评为优秀等次。
学无限:60多本荣誉证书见证“红烛精神”
在李儒有不大的卧室里,珍藏着60多本荣誉证书。
从教20余载,李儒有坚持教学研究,发表20多篇教育论文、案例,先后担任英语、数学、道德与法治等多门学科的教学工作,多次代表全镇参加县级优质课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李老师课余还积极指导青年教师,鼓励他们大胆尝试担任班主任工作,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起来,挑起教学大梁。
李儒有立志扎根山区教育,他说:“我的根在山里,是土生土长的山里人。我愿意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山里的孩子们。”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