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希望茶

蓝天下,一条弯弯曲曲的盘山水泥路直达竹山之巅,上面有长方形廊道,有休息凉亭,有一四方桌的水泥平台,其侧面刻有“竹山茶海”四个白底黑色大字,在阳光下十分耀眼。一把巨大的褐色的大茶壶稳稳当当地放在平台中间,四个小男孩嬉戏于茶壶周围,其中,两个小孩立于茶壶旁双手扶着壶壁,一个小孩坐于壶嘴,一个小孩坐于壶盖之上,均眼望远方。只有茶壶,没有茶碗。

这是我去蕲北山区大同镇汤坝村看到的情景。

同样,在大同镇李山村,我也看到了同为茶壶,却不一样的设计:山坡上,一茶壶,呈倒茶状,壶嘴下放着一只大碗,大壶泡茶,大碗喝茶。李山村因茶富民,因茶强村,因茶出名,寓意简单明了,一目了然。

汤坝村为何在茶山上如此设计呢?让人猜不透,看来,山里人的谜语只有让山里人来解吧。

蕲北多山,海拔多在800米之上,山高林密,云雾缭绕,气候温和,环境优美,多产优质名茶,如仙人台的“旗枪”“蕲峰”,李山村的“驹龙园”,雾云山村的“云雾”等等,都闻名遐迩。

汤坝村前临蕲河,背靠大山,山高林密,版图面积4.5平方公里,全村6个村民小组,1321人。深处大山,全村泥土路、无产业,一穷二白,虽然种茶历史悠久,然而,茶叶产量低、品质差、销售难,一直制约着茶产业的发展。2018年,退伍军人罗显玉当上村支书,蕲春县发改局正好来村驻点,带来了项目,他如虎添翼。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种茶。在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罗显玉请来专业技术人员把脉问诊,反复论证,选择种植优质白茶。面对山场偏僻,无人愿意承包问题,他通过“引凤还巢”,将在外创业成功能人请回村里,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将山场对外发包,流转荒山荒地,经过近5年的努力,建起了600余亩白茶基地。如今,一垄垄白茶,从山脚到山头,层层叠叠,茶苗高一米多,矮的尺余,茁壮成长。那刚刚吐出来的金黄色嫩芽挂着露珠,晶莹透亮,闪闪发光,惹人喜爱。发展油茶基地1000亩、蕲艾基地300亩,集体经济收入10余万元,村民就业年增收20余万元。

产业形成了,让村庄美起来。有县发改局的支持,罗显玉带领村两委一班人整治村庄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硬化垸垸通道路3500余米、产业路7500余米,护砌绿化蕲河汤坝村段800米,修建排水沟渠15000米,自来水入户率100%,安装路灯65盏,村庄道路绿化100%……汤坝村变靓了。

汤坝村还有一个大平畈,且一丘不少种上了油菜,面积千余亩,观花道路四通八达,一眼望不到边,称它为花海不为过。那天,阳光明媚,春色耀眼,油菜花开得正艳,看花拍照的游人络绎不绝。我们驱车其中,满眼金黄色,花香袭人,微风吹过,金浪滚滚,让人晕了,醉了。油菜花成了汤坝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赏花,品茶,吃农家菜,一个旅游村正在慢慢崛起。

离开时,我随口问了问村支书罗显玉,竹山上的茶壶,为何不像李山村设计的一样呢?他望着我,笑了笑说,李山村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这茶壶正在泡茶,待到端碗开壶倒茶时,汤坝人的好日子也就来了。哦,原来如此。

前有李山村,后有汤坝村,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汤坝村一定会和李山村一样比翼双飞,成为蕲北山区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文/周永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