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支架式教学”提高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黄冈思源实验学校 何蒙蒙 叶红军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写作教学一直是重难点。然而,多数学生对于写作具有畏难情绪,无从下笔。

“支架式教学”起源于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他提出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实际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Vygotsky,1978)。这两者之间的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此时儿童不能独立完成任务,需要成人或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这些帮助则被称为“支架”。Collis则认为“支架式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合作来解决问题。此阶段中,老师提供支持、例子、指导以及输入,并根据学生能力的提升逐渐撤出(Collis,1998)。

在人教版英语Unit6写作课教学中,学生要使用“be going to…”句型写出新年的四个决心。课本的第一部分是一道短文填词题,为后续写作提供参考范本,但不全面,需选择性利用。第二部分要求学生写出实现决心做法的词组。第三部分要求学生用“be going to…”句型将第二部分中的词组串联输出句子,并给出原因。三个教学环节紧密连接,层层递进。

本节课的写作支架已具备,易于学生输出。然而,初次授课后发现,该作文话题抽象,学生很难感知。第一部分内容较枯燥乏味,不能吸引学生阅读进而激发写作热情。第二部分的教学中,学生无法头脑风暴出“四种决心”相应做法的词组,导致课堂氛围低迷。

因此,提高本课的课堂氛围以及帮助学生输出词组是本课的难点。在二次备课中,笔者采取逆向思考,“输出——写作支架——语言支架——情景支架”,由输出倒推出合适的写作支架,再由写作支架倒推出教师应该重点操作的语言句型,最后倒推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景支架。在正式授课中,再按照“情景支架——语言支架——写作支架——输出”的顺序正向授课。最终发现,较初次授课,二次教学目标更精准,教学效果更好,学生作文质量也更高。具体操作如下:

1.搭建情景支架。在“Let’s talk” 环节,以“阿拉丁”神灯为背景,“Speak your resolution and I can help you to realize your dreams”。新颖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学生纷纷踊跃发言,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学生口头输出各种决心,促进了自身的口语能力。在“Let’s summary”环节,将其归纳为四类,为后续写作做好铺垫。

2.搭建语言支架。在“Let’s think” 环节,以丰富的图片为依托,借助“阿拉丁”的口吻引导学生思考具体应该怎么做,发散学生的思维品质。图片翻转过后,呈现对应的词组,进一步巩固复习知识点。

3.搭建写作支架。随后,“阿拉丁”神灯失灵了,学生需独立完成写作。原文的语言结构较单一,不利于学生发挥,于是笔者适当改编,丰富语言支架,提高学生改写、扩写的能力。最后,升华主题“Only if you work hard, you can make your resolution come true”,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

二次授课时,学生顺利地输出了实现四个决心对应做法的具体词组,有的甚至迁移出了新知,学生文章内容更加饱满,表达更加丰富。同时,写作支架的搭建也帮助学生树立了篇章意识,学生作文的结构更加清晰,条理更加清楚,写作质量大大提升。

实践证明,“支架式教学”能有效提高班级各个层次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等核心素养。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