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吴娅婷 通讯员张志华 杨程富)5月20日,我市举办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田野调查业务培训。截至目前,已全面完成普查前期所有工作,市本级和10个县(市、区)全部成立四普领导小组并启动田野调查,遴选业务骨干222人组建11个普查工作专班和25支普查队伍。
近年来,我市积极贯彻新时代文物工作的“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工作方针,文物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安全形势整体平稳。据悉,我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涉及5821处不可移动文物的全面复查和36处新发现文物线索的走访调查,点多量大、时间紧迫、任务繁重。自今年4月30日田野调查启动以来,多个县市区相继遇到技术难题,举办业务培训,推进田野调查,抓好“四普”质量。做好文物“四普”工作,将进一步提高新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进一步发挥文物资源传承文明、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本次培训分普查标准培训和田野调查实操两个阶段进行,市文物事业发展中心、市博物馆和黄州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业务骨干共计21人参加此次培训。对口支援黄冈的武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李洋介绍,黄冈文物点数量多、任务重,要确保工作进度和数据质量及普查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培训现场讲解了《黄冈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田野调查中5项普查标准下7类不可移动文物的分类与正误对比示例》,以及普查采集软件、无人机测绘和手持终端操作技能。参训学员还赴黄州区省保单位福音堂八角楼和螺蛳山遗址开展田野调查实操。普查队员按照四普田野调查标准和业务流程进行现场实践操作,武汉大学和市四普办专家团队针对普查队员文物本体四至坐标采集、文物基础信息填写等进行了现场指导。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时间安排从2023年11月到2026年6月。普查范围主要包括我国境内、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对已认定、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同时调查、认定、登记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涉及的普查内容包括普查对象名称、空间位置、保护级别、文物类别、年代、权属、使用情况和保存状况。下一步,市县两级普查队伍将走遍田间地头、山野村寨,对复查文物逐一核准保存现状,及时补录和更新文物信息,对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逐一调查并采集文物基础数据。在保证数据质量的前提下,倒排调查工期,加快普查进度,确保2025年4月底前完成全市近6000处不可移动文物田野调查任务。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