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勇
考棚街是缩微的黄州,黄州是放大的考棚街。来黄州,如果不到考棚街去走一走,相当于白来。
考棚街是黄州老城里的一条商业街,北起胜利街,南抵八一路,与宝塔大道相连。街不长,几百米而已;也不宽,是单行道。沿街两旁,站有一棵又一棵行道树,枝叶繁茂,相触空中,仿佛恋人相携。因为有了这些树,闲逛的人们可以避开滚烫的日晒,这条街便成为夏日里最适宜漫步徜徉的去处。如果来一个购物狂,也不打紧,树荫下临街就开着店铺,一家紧挨一家,可以逛个够。
其实,过去的考棚街,是一条与科举有关的古老街道。据记载,街的北端有黄州府试院(贡院),南端有河东书院。黄州府试院俗称黄州考棚,是主持科举初试的专门机构,也是府试、院试考场所在地。明清时期,每次府试临近,黄州府属各县考生云集黄州,连同送考家人和陪读书童,多达两万余人,都在试院周边住下。一时间,黄州城内热闹非凡,颇似如今高考陪考场面。尤其是考棚左侧前街的客栈、饭馆、日杂百货、文房四宝等店家,生意兴隆,一派繁华,这条街便因考棚而得名,街名几百年不变。据统计,黄冈科举共产生文武进士953人,以及数量庞大的举人和秀才,他们大都在黄州考棚参加过考试。可以想见,昔日,这些才子们在繁华的考棚街上或许都曾留下过潇洒的身影,其中就有李时珍、居正、董必武、黄侃、熊十力等著名人物。所以,考棚街是一条被文化熏陶的街道:子曰诗云曾是逛街者的“普通话”,琴棋书画曾是经营者的主打商品;一阵风过,是翰墨飘香;一场雨来,是管弦和鸣。
记得年少时,我曾笃信考棚街具有奇妙的魔力:常过此街的学子,必能学有所成。因为我所知晓的几个学霸级人物,都是走过这条街而进入黄冈中学的。比如,学校首枚国际奥数奖牌获得者。那时,我也在黄冈中学读书,住在体育路七一新村,必须由北向南走过考棚街去上学。6年中学生活,我之所以没有迟到旷课一次,成绩也还行,就因为有个强烈的意念:我呼吸的是考棚街的气息,必定会沾染名人们的灵气。
后来,随着年岁和阅历的增长,我越发相信考棚街真有灵气加持。为什么?因为在朋友中,有东坡文化学者研究发现,北宋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来黄州,开始躬身拾瓦砾、垦荒做农夫的那个“东坡”,就在这考棚街附近,如今叫作“十八坡”和“十三坡”的地方。也就是说,“苏东坡”这个名号的诞生,其实是与考棚街相关的。我一度认为,这种关联,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是历史的安排。它至少表明,黄州文脉在这条街上传承着。余秋雨说,黄州成全了苏东坡,苏东坡也成全了黄州。如果更微观一点看,是不是可以说,考棚街与苏东坡也存在着双向成全的关系呢?事实上,如今的我,已经把这条街看成是文峰黄州的一处地标,但凡有外地朋友造访,必导引至这考棚街上,转一转,看一看,给他们讲讲东坡,说说考棚。
当然,考棚街上的历史故事远不止这些。据《董必武传记》载,董必武曾三住考棚街,最著名的一次,是在1903年。那年,17岁的董必武到黄州参加府试,就住在考棚街严家巷的萧家。这年六月,他同考生屈子厚等人一起,积极参加反抗科举考场搜身致死人命的斗争。也就是从那时起,董必武开始萌生推翻腐朽王朝的革命思想。有研究者认为,严家巷萧家的门牌号码,极有可能是“考棚街3号”。这个门号,在“两弹一星”元勋刘西尧的回忆录中曾经提及过。抗日战争初期,刘西尧受党的派遣,在考棚街3号成立了黄冈中心县委。从这个角度看,考棚街也是一条红色街道,它对于黄州的意义,就如同望志路之于上海、黄土坡之于武汉。
所以,我要说,来黄州,有必要走一走考棚街。因为这里除了能够提供休闲购物的处所之外,还能给以丰厚的历史文化的滋养,而这种滋养,并不是任何一条商业街区所能提供的。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