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县觅儿寺新风剧团76岁团长张治祥——守望半个世纪 只为弘扬戏曲文化

本报通讯员 毛红平

6月27日,笔者来到红安县觅儿寺镇张胡家村新风剧团,只见几名师傅正在舞台上紧张地布置幕布背景。

“团长张治祥今年76岁,他非常热爱戏曲文化,年轻时一有空就爱唱戏,唱了50多年。这不,红安县文联和县音乐家协会听说他爱戏如命,还花光积蓄,义务演出上千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决定专门为他组织一台戏……”红安县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樊祖林介绍。

花光积蓄,只为弘扬戏曲文化

年轻时,张治祥在觅儿寺镇凉亭村从事文艺宣传工作。1971年,他被调到镇广播站工作,后又调往红安县供销合作社生资公司,成为公司驻觅儿寺站负责人。这一干就是几十年,直到2008年退休。

这期间,张治祥一有空就练习唱戏,还经常组建草台班子,到周边县、镇、村演出。2003年,张治祥为草台班子起了个好听的名字——新风剧团。

张治祥爱戏如命,他把积蓄全部用于剧团。儿子张春晓对此曾有过不满。老伴阮友明开导儿子说:“你爸一生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就是有唱戏这个爱好。让他去吧,爱什么,什么就养人!”

自此,一家人开始默默支持张治祥的工作。当父亲遇到购买道具、音响有困难时,在外做生意的张春晓也会解囊相助。

这不,听说县文联、县音乐家协会和县剧团要来慰问演出,张治祥决定更换一下幕布和设备,整个费用需花费1万余元。张春晓得知后,就跟供应商打电话说,需要多少直接由他出。

老伴阮友明说:“老头子几十年来累计出资120多万元买道具、乐器,先后打造了5个演出舞台,建有楚剧、皮影戏、歌舞表演3个演出组。”

最让张治祥惋惜的是,去年好不容易在张胡家村投资建的舞台,不幸被一场大雪压垮。今年开春后,不服输的张治祥开始四处张罗,又花费12万余元重新建了一个可容纳120余人的新剧场。

不仅如此,为方便群众来看戏,他还在新剧场外安装3盏路灯,铺设100余米的水泥出口公路。

有人问张治祥,你们演出会有收入吗?他的回答是:“没有。”

新风剧团演出从来不收钱,都是义务演出,有时老伴阮友明还会倒贴饭菜供观众就餐,多的时候一天有十来桌客。

阮友明笑着说:“他一生痴爱唱戏,村里人叫他‘张神经’,可我却十分理解并支持他,他的爱好感染了我们一家人,我们一家人也都成了剧团的打杂工。”

新风剧院里有一大片菜地,各类蔬菜长势旺盛。“这些蔬菜都是张治祥和老伴种下的,就是为戏迷们吃饭准备的。”红安县音乐家协会主席冯淑芬介绍说。

送戏上千场,一生只为“种文化”

笔者在新风剧团看到,这虽是草根剧团,但所有的灯光、音响、服装、台幕、道具都置办得相当齐全,还备有《郭丁香》《乞丐状元》《养女养母》《双拜花堂》《送香茶》等30场楚剧。剧团里年龄最大的76岁,就是团长张治祥,最小的是刚满40岁。

“我们剧团常驻演员有13人,平日里都是兼职演员、戏曲爱好者登台表演,最多的一年剧团演出人员达60人,曾前往觅儿寺镇、八里湾镇、太平桥镇等地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张治祥说。

红安县剧团演员谢小平夫妇平时一有空,就会来找张治祥讨教,向张老师学习唱戏技巧。新风剧团的成员刘芬、骆建华、陈新娥等,也都是张治祥的学徒。张治祥带过的学徒不下130人。

剧团不仅唱戏弘扬戏曲文化,还积极开展各类理论宣讲活动,“从宣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新风剧团从没缺席过。”张治祥说。

几十年来,张治祥带领的剧团累计送戏下乡1000余场,仅2007年一年就有150场。

新风剧团的演出经常会吸引外地的戏迷前来观看。今年初,听说张治祥的新戏台重新建成,武汉青山的戏迷邹某、大冶剧团的退休演员邱某相约带着80多个戏迷,来到新风剧团共演一场《庵堂认母》,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精神文化大餐。

“新风剧团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为我们村培育了淳朴的民风,树立了文明新风尚。”张胡家村党支部书记杜继良称赞说。“张治祥一生不图名不图利,只为弘扬传统文化,执着的精神令人敬佩。”觅儿寺镇党委书记黄铖这样评价张治祥。

“农村需要丰富的精神食粮,我们新风剧团会继续传承弘扬戏曲文化,讲好红安故事,唱响红安好声音。”张治祥坚定地说。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