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亚平
时光一去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
我们的高中是黄梅县濯港中学,属乡镇中学改办的高中。
濯港中学坐落于细岭咀的坡地上,占地20余亩,只有五排平房,一个操场、一个篮球场、一片菜地、一口水塘,四周千米之内没有建筑物。学校设施简陋,但有茂林修竹,是个读书的地方。
濯港中学第一次办高中,实际困难不小。学校管理团队带领师生们迎难而上,实干起步,创新提速,持续发力。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把教学质量作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各学科均衡发展,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用实绩谱写创办高中的校史。
我们的高中老师,一部分是从外地回原籍的,一部分是黄梅县一中调下来的,大多是名校毕业,从教多年的高中老师。有的博古通今、满腹经纶,有的才华横溢、卓尔不凡,有的思维敏捷、机智过人。他们用十八般手艺做好备、教、辅、批工作,在高中讲坛上一展身手。
语文老师的课,堂堂锦绣;数学老师的课,节节精彩;英语老师的课,Verygood;物理老师的课,推理严密;化学老师的课,变幻多多;生物老师的课,图文并茂。同学们随着老师的诱导,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有的同学幽默地说:听老师讲课是享受,偶尔打瞌睡,我都会睁着眼睛看,竖着耳朵听。
更为难得的是老师们开辟第二课堂,带领同学们向书山攀登。语文老师指导我们办好文学板报,刊登同学们优秀作文,向报刊推荐发表,辅导同学们背诵经典文言文。数学老师经常把同学们带到乡村,现场教学,实地测量农作物产量、土地面积、山坡高度,加深同学们对数学公式和定律的理解。英语老师设计情景剧让同学们用英语对话,启发同学们熟记洋腔洋调。物理老师指导同学们组装收音机、开办学校广播站、自建学校柴油发电机组。化学老师和同学们在实验室里培育出“9.20”菌种,生产出洗衣肥皂。生物老师带领同学们在校办农场生产蔬菜、嫁接香菇、木耳。同学们用自己发的电照明,用自己生产的肥皂洗衣服,吃自己种的蔬菜,听广播传出自己琅琅的读书声,豪迈之情溢于言表。老师们还把同学们做得好的作业公开展览,每次测验、考试按得分排名,指定成绩好的同学担任课代表,推荐全面发展的同学入团,激励同学们你追我赶争上游。
主科有声有色,其他学科岂甘寂寞。音乐老师组建学校宣传队,师生们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定期下乡演出,参加全县会演载誉而归。体育老师课外活动组织各班体育交流,亮点纷呈。学校排球队参加全县高中生排球比赛,屡夺金牌。劳动更不落后,各班班费是同学们勤工俭学挣来的,师生们还利用星期天加班,在学校旁边挖了一个水塘,打了一口水井,削平两座小山头做菜园。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老师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我们怎么学?校长亲自带政治课,组织学生开展“三观”教育大讨论。
我们来自“老三届”小学、初中生,文化基础不是很好,要做名副其实的高中生,只有发奋学习。我们是农村学生,能读上高中不容易,报答恩情,报效祖国只有发奋学习。我们这届同学中有十几名来自武汉随父母下农村接受再教育的同学,他们给我们带来了城市文明,激发了我们对现代化生活的渴望,要缩小差距,改变命运,只有发奋学习。同学们校准了航向,明确了目标,树立了信心。
有了动力源,上紧发条,加足马力,同学们在学习的赛道上奋力冲刺。濯港中学空气里飘的都是书香。
1973年夏季我们高中毕业,大学没有恢复从高中直接招生,我们199名同届同学除11名武汉同学随父母回汉外,其余的愉快地回乡从事农业劳动。有高中学习的底子,加之后来的努力,我们同学中有18人参军入伍,有12人担任农村基层干部,有19人被推荐上大中专学校学习,有8人接班顶职,有9人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有11人到厂矿企业工作,有13人通过其他途径参加工作。1977年恢复高考后,有16人考入大中专学校读书。同学们尽管人生成长的轨迹不同,都在为共和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春风若有怜花意,可否许我再少年。高中毕业50多年了,同学们常说:花样华年的我们在学校增强了体质、丰富了理想、积累了文化知识。我们的高中苦涩里有香甜,芬芳中是浓郁,咀嚼后更绵长。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