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鸣呦呦,江豚逐浪 湖北的“湿地精灵”栖息乐园什么样?

7月10日,湖北荆州的太阳不似前一天猛烈。在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江豚不时越出水面呼吸;距此不远的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雄性麋鹿挂着角饰,正悠然地在湿地中“散步”。

当天,潮新闻记者跟随“大江奔涌·沿着长江经济带看中国”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来到荆州石首,近距离观察了这里的两大“湿地精灵”。

据悉,如今在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长江江豚已从最初的5头繁衍增长至最多101头,4头江豚成功野化放归,融入自然;而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麋鹿从64头增加至2400余头。

江豚种群止跌回升 在这里看见“长江的微笑”

长江江豚头部圆滑,身体呈纺锤形,微微向上翘起的吻部看起来像面带微笑,因此被称为“长江的微笑”,是长江生态系统的指示性旗舰物种。

长江江豚 潮新闻记者 黄云灵 摄

保护区高级工程师蔡家奇告诉记者,2007年,白鱀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白鱀豚已经远去,只有最大限度地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才能避免长江江豚等重要水生生物重蹈覆辙,留住‘长江的微笑’。”蔡家奇说。

据了解,保护区担负着长江石首江段长江豚类的就地保护、天鹅洲故道江豚的迁地保护与科研、江豚网箱人工豢养与繁殖的尝试。从1990年开始在此投放5头江豚试养,现生活有将近80头江豚,而且每年还有8头以上的小江豚出生。一个维持自我生存和繁衍的群体已初步建立。

去年4月25日,4头来自湖北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江豚被分批放归长江,其中就有来自天鹅洲的江豚“放放”和“闺闺”。这是我国首次开展迁地保护长江江豚野化放归工作。

“1年多来,我们通过人工、无人机、定位追踪系统等多种途径监测发现,4头长江江豚已经完全适应和融入了野外生存环境,它们现在非常合群。”蔡家奇说。

据悉,多年来,保护区坚持实施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繁育、野化放归四大措施,天鹅洲故道长江江豚迁地保护是全球鲸类自然迁地保护的首个成功范例,放归活动充分反映了保护区江豚迁地保护取得决定性成效。农业农村部2022年全流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结果显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249头,相比2017年的1012头,增长了23.42%,种群数量首次呈现止跌回升的态势,保护成效显著。

全球最大麋鹿野生种群诞生 今年有48头输送到了浙江

进入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道两边的芦苇丛中,成群的麋鹿一边保持距离一边好奇地望着来人。

保护区内的麋鹿 潮新闻记者 黄云灵 摄

麋鹿俗称“四不象”,本为中国独有,19世纪末20世纪初彻底在中国消失,只有少量种群流落海外。1985年,中英签署《麋鹿重引进中国协议》,22头麋鹿乘专机从英国乌邦寺抵京,开始了麋鹿回归中国的历史。

重建麋鹿自然种群的第一步,便是寻找合适的栖息地。

在长江“九曲回肠”的荆江北岸石首段,有一个形如鹅蛋的地方,叫天鹅洲,由于长江裁弯取直,形成大片湿地。专家判断,作为长江故道,这里洲滩纵横、林草丰茂,适合麋鹿生活。

1993年和1994年,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分两批从北京引进麋鹿64头。据保护区管理处管护科研科副科长杨涛介绍,截至6月中旬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保护区新生麋鹿498头,如今区内麋鹿数量约石首麋鹿家族繁衍至3800余头(其中保护区内2400余头,保护区周边1400多头),从当初的1个麋鹿种群发展成为现在的4个自然野生麋鹿种群,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麋鹿野生种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赞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的成功范例”。

“眼下正处在麋鹿的发情期,成年雄鹿之间经常会缠斗,有的雄鹿还喜欢用头上的角挑草,炫耀比美,吸引雌鹿。”杨涛介绍,每当发情期来临前,保护区都会提前检查水中是否有渔网等,避免麋鹿缠斗时被困;而产仔期的麋鹿最需要安静,保护区会“严阵以待”,确保雌鹿在生产时不会受到惊吓。

杨涛还告诉潮新闻记者,保护区内麋鹿数量已近饱和,为了麋鹿更好地生存,已陆续向外输送,今年3月下旬就向浙江输送48头野生麋鹿,它们将在浙江适宜的环境中度过接下去的生活。

潮新闻 记者 黄云灵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