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赏析:仇英的三幅《赤壁图》

仇英《赤壁图》赏析

仇英传世佳作《赤壁图》目前所见有三幅:一藏辽宁省博物馆,一藏上海博物馆,再者则是《石渠宝笈初编》著录的这一卷。前二幅皆绢本短卷,画的都是白露横江、断岸千尺,东坡与客泛舟中流这一情景。本幅则为纸本而略长,构思立意较前二图更为丰富美备。以石青、石绿为主色调,后段多了苇汀浅屿、石桥曲涧、秋林霜浓等山间夜景。其布局爽朗明媚,用笔工细绵密,敷色淡雅清丽,技法纯熟稳健,具有笔致墨韵,为仇英佳作。

此画以宋代苏东坡《后赤壁赋》为诗意,描绘苏轼携友泛舟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将一个秋高气爽、月光如银的宁静夜晚极富诗情地融入于令人陶醉的画意之中。读者可以借画家营造的美景,去想象苏轼舍舟登岸,“摄衣而上,履腵岩,披蒙茸……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这一夜游情境。

此幅《赤壁图》上钤有“石渠宝笈”、“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及“三希堂精鉴玺”等印,笔法俊朗,风神秀雅,气息纯正,款字极精,印章亦佳。加上又是清宫旧藏且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清晰可考,珍稀之极。

仇英的三幅《赤壁图》

仇英,字实父,号十洲,生年不详,卒于约公元1559年。漆工出身,祖籍太仓,长年寓居苏州至终。明四大家之一,黄宗惺的《草正楼读画集》又呼仇英为“绕州画瓷匠”式的人物。仇英先拜周臣为师,后又学沈周、文徵明。他的青绿山水画相当成功,在人物画方面也取得了极高成就。明末王稚登在《丹青志》上评仇英“发翠毫金,丝丹缕素,精丽艳逸,无渐古人。”连门户偏见极深的董其昌也在《画眼》里赞叹道,“仇英为近代高手第一,兼有南宋二赵之雅。”“他是赵伯驹后身,即令文(徵明)、沈(周)未尽其法。”尤其在人物小景方面,仇英为以后三百多年的画家们留下了标准的蓝图。总的来说,由于封建门阀主义统治,仇英的画不被当时上流社会重视,但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

明 仇英 赤壁图 卷 绢本设色 26.1×292.1cm 1548年作 辽宁省博物馆藏

仇英的《赤壁图》(辽博藏)绘制于1548年,为他的中年力作。流传至今的真迹仅存一幅,那就是辽宁省博物馆所藏仇英《赤壁图》卷。该图为绢本、设色,长91厘米,宽26厘米。《赤壁图》是仇英按北宋词人苏轼的赋词原意、并仿前人与同代人《赤壁图》所创作。

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少年得志,但他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屡屡遭贬。曾先后贬官至杭州、湖州等地。苏轼的境遇始终不佳,仕途不畅。天圣元年(1023年7月),苏轼又被贬官至黄州。有一天,苏轼散步来到了长江边上的赤壁矶,面对滔滔不绝的江水,不由得追忆起当年赤壁之战的英雄豪杰们,时光流逝,品味人生,苏轼万千感慨,激情之中写下了千古名篇前后《赤壁赋》和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的两赋一词慷慨激昂,苍凉悲壮,气势磅礴,一泻千里。仇英的文化虽然不高,但赋词的原意都能读懂,想起自己虽没有做官,但人生经历也是一波三折。他对苏轼寄予深深同情之下,激发了创作《赤壁图》的愿望。好在以《赤壁赋》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在明代中期屡见不鲜,光苏州画家就有文徵明、文嘉、陆治、居节等人都画过。这种将文学作品作为母体进行绘画创作,是文人画家的本色之一。仇英认同这种做法,证明他并非拘泥于院体派,而是一位兼收并蓄,善于吸取各种养料的创新画家。

由于仇英出身低下,文化又浅,他的交往受到限制,特别是画家朋友不多。他只能通过先生文徵明、沈周、文嘉、项元汴等少数画家借阅古画范本,精心临摹。天长日久,他的临摹功力非同凡响,常常可以乱真并时出新意。所以,在创作《赤壁图》时,仇英为了适当地表达词人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一反自己的常见作品中那种工整谨严,华丽繁密的画风,以淡淡的笔触,清丽雅致的色调,描摹出空濛、远大、自然的景致。画面中,缓行一叶扁舟处于中景位置,只见东坡先生与好友在舟中饮茶聊天。静谧辽阔,一派平和的气氛。在景物的布置上,仇英配置远山近壁,山壁悬崖呈斜向延伸,山崖上杂木丛生,古柏苍劲,托出了赤壁的险峻形势。而奇峭的悬崖与大片平静的江面又造成了典型的虚实对比,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赋文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的意境与氛围。

细细品味画面,总觉得图画的总体气氛与苏轼的赋词意境并非完全一致。苏轼的孤冷、旷达并没有尽情表达,取而代之的是仇英的闲雅和适意。恐怕这也就是仇英的创意和画艺的独特之处。不同的人生经历会造就不同的心绪、审美理想和人生追求。仇英所持的是平和的心态和平常、简单的人生。

来源:网络

编辑:谢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