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中国好医生湖北3人上榜!


由中央文明办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组织的“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网上推荐评议活动,经过群众推荐、集中展示、点赞评议等环节,湖北省共有3位优秀医务人员分别入选7-9月“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他们分别为:

马  丁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学系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从新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

曾凌空 湖北省武汉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主任、主任医师

马丁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学系主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

马丁,男,汉族,中共党员,1957年4月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学系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身为一位医者,他胸怀报国之志,不忘初心,在美国完成博士后研究后,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返回江城。

马丁出生于云南昆明的医学世家,父亲是原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的名医,高考刚恢复那年,马丁就以优异成绩考入同济医科大学,1990年马丁博士毕业后,选择了去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西南医学中心从事肿瘤转移领域的博士后研究,研究主要方向仍然是宫颈癌、卵巢癌等肿瘤转移机制。

马丁提出精准筛查宫颈癌易感人群的概念,他的团队联合浙江、上海、湖南等地数十家医疗机构收集中国汉族样本,发现了中国人11个全新的宫颈癌遗传易感变异位点。2013年8月,国际顶级专业期刊《自然遗传学》发表了马丁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取得了宫颈疾病系统研究的重大阶段性成果。之后,在前期遗传易感研究的基础上,马丁教授带领团队继续深入研究,证实HPV感染宫颈上皮后与易感人群基因中的脆性位点结合,整合进入宫颈上皮细胞,形成持续感染,最终导致宫颈癌变。通过绘制HPV整合位点图,马丁团队确定了9个高频整合位点,其中3个整合位点是首次发现。

目前,马丁和其团队在全国多个宫颈癌高发区建立研究基地,通过多中心、大样本验证和长期随访,促进宫颈癌早期预警、早期精准筛查和早期无创治疗的方案完善,对中国宫颈癌的风险预测和预防、筛查易感高危人群,个体化治疗、新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在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宫颈癌防治策略、保护妇女生命健康这条路上,他们一步步走得稳定而坚毅。

马丁获2002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7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09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10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18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黄从新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

黄从新,男,汉族,1951年6月生,中共党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武汉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湖北省“323”攻坚行动心血管疾病防治专家组组长,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事业的推动者和领路人,引领中国心脏介入治疗进入黄金时代。从医40余载,年过七旬的他仍不辞辛苦带领团队奔跑在荆楚大地,他说“一辈子就想当一个合格的医生,为人民健康事业奉献终身。”

一张健康网,一生健康情。心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第一杀手。40余年来,黄从新致力于心血管病学的临床、科研、教学和技术推广应用,作为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事业的推动者和领路人,引领中国心脏介入治疗进入黄金时代。恪守“一切为病人、为病人一切、为一切病人”的执医理念,他在七旬高龄勇挑重担担任心血管疾病防治专家组组长,牵头湖北省心血管病防治“健康网”的铺就,有序、有力、有效推进“323”攻坚行动,降低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大心血管疾病的致死率、致残率,真正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做好“一个梦”,领跑“未来医疗”。坚持听“心”音、连基层,力促心血管疾病防治“湖北模式”。“323”攻坚行动方案发布后,他在七旬高龄冒着高温酷暑,第一时间深入基层和偏远乡镇,先后在汉川市、郧阳区、潜江市、枝江市、钟祥市5大试点启动“323”攻坚行动心血管疾病防治试点工作。聚焦基层基础性疾病防治的难点、痛点、堵点,围绕心脑血管病打造三大体系,构建以信息流带动服务流、以服务流推进信息流的闭环式管理模式,建立一人一档、动态更新的医卫融合电子档案,构建全覆盖、全打通的省-市-县-乡四级信息化网络体系,形成防、筛、管、治、研联动的心脑血管病管理体系,建立流程规范、机制预警、转诊双向的分级诊疗体系,实现冠心病、卒中、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心衰等心脑血管病,从健康教育、高危筛查、智能预警、居家监测、专病随访到分级诊疗的全程防治和全生命周期管理。

织好“两张网”,助力“323”攻坚。作为中国房颤中心联盟主席,他针对我国房颤(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患病人数超1000万、知晓率仅为40%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紧迫现状,带领各省级联盟面向全社会普及房颤防治,铺就“房颤防治网”。深入红安等革命老区,累积为5万基层医护人员开展房颤规范管理巡讲,有效提升我国房颤疾病治疗率与公众知晓率;建立房颤分级诊疗体系,收录178万患者诊疗大数据,精准分析中国房颤防治工作并提出“中国方案”。

作为“湖北省心电大数据中心”项目负责人,以“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为宗旨,铺设“心电监护预警网”。带领项目组成员深入湖北省、河南省数十个县市和乡镇,培训基层医生的心电图诊断技术,建立起覆盖全省的心电远程诊疗网络。通过实现心电信息互联互通和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实现千里之外听“心”音,有效提高心血管疾病预防水平和诊治与康复效率,有力推进“健康湖北”建设。

曾凌空

武汉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党支部书记、科主任

曾凌空,湖北武汉人,1971年3月出生,1992年7月参加工作,200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武汉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党支部书记、科主任。

今年50岁的曾凌空,已经兢兢业业工作了28年,他医术高超、平易近人,被誉为“暖心医生”,深受家长们喜爱和信任。一次看诊时,他左手帮临时有事的家长抱娃,右手看诊写病历,这一幕被病人拍下上了热搜,得到众多“新妈妈”的由衷赞誉。他所在的“守护新生儿”医疗转运团队,为危重症新生儿开辟“新生路”,被媒体誉为“温箱边的守望者”,并获批武汉市120新生儿转运急救站。

新生儿转运团队自成立以来,曾凌空带领团队成员共计成功转运1500多例,最轻的患儿只有550克。为了危重新生儿转运,曾凌空及其转运团队队员们克服了很多困难,在不停晃动的车厢内,几乎一半的医护人员都有过晕车,有的甚至连胆汁都吐出来了。为此,出车前他们不敢吃东西,常常一饿就是大半天,晕车让他们冷汗直冒,但他们一路保持操作或抚慰的姿势,完全顾不上自己。惊心动魄的“生命接力”是曾凌空和他转运团队的“日常”。新生儿转运风险极高,能携带的设备十分有限,颠簸途中随时可能发生意外,必须业务精良。队员均为高年资医护人员,经过千锤百炼,使他们练就了一套套“救命绝活”。他带领团队一年救治7000余名新生儿康复出院。

2019年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他带领团队组建全国首个新生儿新冠肺炎隔离病区,凭精湛医术成功救治新冠新生儿患者60余人,最小的出生17天,无一例死亡。疫情期间他还成功救治一名孕24周出生,体重500克的早产儿,是省内成功救治的最低体重早产儿。他的事迹多次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健康报等权威媒体聚焦报道,带领科室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荆楚楷模”、武汉市“工人先锋号”、“巾帼文明岗”,个人获得湖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武汉楷模、第4届白求恩式好医生和中国医师协会“最美儿科青年基层医师”等荣誉称号。

疫情尚未结束,防疫不可松懈

来源:中国文明网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