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条可可爱爱的热搜让人忍不住点开看看
一位101岁老科学家怕吃蛋糕缘由很现实因为怕长胖
这位101岁的老科学家甚至还有些调皮地对记者说“我吃汉堡要就着大蒜吃,因为大蒜有一种特别的味道所有蛋糕之类的
我全部都不会吃因为吃了蛋糕长胖”
怕甜、怕长胖但爱大蒜味道的101岁老人名叫陆元九
他的名字可能很少有人听说过但这位可可爱爱的两院院士是世界上第一位惯性导航仪器学博士是中国航天事业开拓者之一
惯性导航这个物理概念通俗地说是对飞机、舰船、火箭等载体进行导航与控制的关键技术之一
而陆元九老人则是第一个把惯性导航概念带到中国的人他为我国自动化研究与发展为“两弹一星”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在年近花甲时他又重返科研一线一生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殚精竭虑
获得“七一勋章”后这位百岁老人掷地有声地说“我们这一代人在炮火下求学在荆棘中拓荒用汗水、用青春为祖国实现了火箭升空、卫星环绕飞船登月、踏足火星的壮丽梦想”
在前两天播出的《吾家吾国》节目中我们随着主持人王宁的脚步走进了北京一栋普通的居民楼里陆元九与妻子一起生活了很多年的家
101岁的他虽然头发白了,背也弯了但一提到火箭提到中国的航天事业内心依然激情澎湃
“学好科学,救中国”
1920年陆元九出生在安徽滁州他的父亲叫陆子章是清末最后一届秀才后来做了中学校长
饱读诗书的父亲对陆元九期许很高在儿子很小时就立下规矩做事不能马虎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只有十来岁的陆元九经常看到很多流浪的学生在大街上高唱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爱国学生悲愤的歌声濡湿了少年陆元九的心
那种被人肆意欺负的家国之痛让年过了百岁的他一旦提起仍是难掩心中愤慨
他说“想念支离破碎的家乡
想念自己的母亲啊你们现在理解不了我们有多么爱国”
从那时起“学好科学,救中国”就成为少年陆元九心中最坚定的信念 1937年17岁的陆元九高中毕业他考入了中央大学成为中国第一批航空工程系大学生 在战火的威胁下中央大学被迫从南京迁到重庆
10月初陆元九告别父母逆江而上一路艰难跋涉开始了烽火连绵中的大学生涯那时的他不知道这一离家竟是十九年之久
1937年的中国没有飞机自产能力只有几百架从国外购买的飞机而日本飞机自产能力已经达到近万架 陆元九在大学就读期间陪都重庆是日军轰炸的重点每次长达十几个小时的狂轰乱炸之后重庆一次次化为火海和废墟…… 疯狂的日寇几次轰炸大学校园1941年6月的一次轰炸把陆元九所在学校的教室夷为平地陆元九的毕业论文是从瓦砾堆中翻找出来的“一本《英汉字典》上还镶嵌着敌机的弹片”这个场景永远定格在他的记忆里
身为航空工程系的学生陆元九一心报国的赤子之心愈发滚烫
即使死亡如影随行即使艰苦的环境中连肚子也填不饱他仍每天坚持
跑3000米强健身体坚持每天晚睡早起抓紧一分一秒求学求知
“我去台湾干什么?”
1945年8月陆元九踏上了远去美国留学的航船因为适逢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日军留在太平洋上的水雷尚未排除陆元九只能从重庆飞到印度然后从印度坐船经过大西洋到美国
那是一艘美国人的兵船在船上,他想吃一点面包就被美国人骂“不要脸”走得好好的就有人突然伸腿把他绊倒看到他被戏弄的样子一堆美国兵在旁边疯狂大笑
愤怒到极点的陆元九却只能默默忍受但一个弱国公民被人瞧不起的屈辱深深刻在他心里时刻提醒他“求学强国”!
到达美国之后陆元九跟从麻省理工学院的德雷伯教授攻读博士
德雷伯教授后来被称为“惯性导航技术之父”是最早认识到惯性导航在航天事业中重要性的人之一
这项技术十分关键美国政府将其列为重要军事研究项目
陆元九是这个专业的第一个博士第二个还是中国人因为这个专业要求非常高课程比普通的博士要多一倍当时很多外国学生都不肯读这个吃力不讨好的专业
但陆元九知道这个尚处在萌芽阶段的技术对苦难深重的祖国有多么重要面对艰难的学习任务他不敢有丝毫懈怠三年时间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努力学习
1949年9月陆元九顺利通过答辩成为惯性导航专业的首位博士生
很快当听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陆元九归心似箭
但是,他没有想到自己的归国之路竟是难以想象的艰难
当时的美国想尽了办法不让中国留学生走要走也只准去台湾陆元九说“我去台湾干什么?”
为了回国陆元九先退出了军事科研小组转入机密等级降低的研究室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回国又变得遥遥无期美国当局要陆元九加入美国籍但他坚决拒绝了
作为交战国公民他必须每3个月向联邦调查局报到一次证明自己没有不法活动
为彻底脱密,1954年陆元九离开了实验室转而进行民用科技研究
1955年10月钱学森终于可以返回祖国1956年陆元九和妻子终于登上了返回祖国的轮船
23天后一家人抵达香港走过罗湖口岸的九龙关口身后的铁门“哗啦”一声关闭成为陆元九一辈子最难以忘怀的几分钟
“那几分钟就像从一个世界
走到另外一个世界我那时候就知道什么叫回国什么叫祖国”
归国后的陆元九争分夺秒只想把自己一脑袋的航天技术奉献给国家他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
参与筹建自动化研究所陆元九后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
“仪器设备,从零开始
是真正的从零开始”
从办公场地的落实
到试验设备的购置再到研究队伍的组建陆元九都亲力亲为,毫不马虎
他提出要进行人造卫星自动控制的研究而且要用控制手段回收“回收卫星”的概念第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他还主持了157工程,这是我国液浮惯性导航技术的开拓性工程
1964年陆元九编著了《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一书当时为了写这本书陆元九一天又一天把自己锁在屋子里他和家人朋友说好有急事才可以把他叫出房门否则他是不会走出房门的
这部凝结着他无数心血的著作是我国惯性技术最早的专著之一
陆元九院士在航天时代电子公司激光陀螺实验室与同事探讨问题(2006年摄)。新华社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供图)
此后陆元九主持组建了中科院液浮惯性技术研究室并兼任研究室主任主持开展了我国一系列重要科技项目的研发
在长春我国第一台大型精密离心机也在他的主持研制下诞生
“上天的东西
九十九分都叫不及格
一百分才算及格”
一直以来陆元九在工作中的认真和要求严格是非常出名的
他自己笑称“我有一个特点要开评审会你这个报告要送给陆元九审查很多人都不敢给报告给我我会追根到底你要说胡说八道我当场给批判”
100岁的时候他还认真地写下“不急 不恼 不懒 不馋人生难得老来忙有问题查不出来是失职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精于分析, 严格认真,执着 ”这样的话来提醒自己
对后辈他告诫最多的也是“要说真话你懂就懂不懂不能装懂” 其实他的较真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一次血的教训很多年过去那仍然是他刻骨铭心的痛 在陆元九家里有一个已经陪伴了他很多年的长征三号乙模型
今天习惯了为一个又一个发射成功消息欢呼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火箭型号在最初孕育那些年的艰辛与不易 1996年离春节还有4天的2月15日作为当时我国运载能力最大同时也是研制难度最大影响力最大的火箭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的首次发射吸引了全球的关注
航天人对这次发射充满信心媒体还进行了全球直播然而失败伴随着一声巨响轰然而至 长征三号乙刚刚起飞就倾斜失控22秒后撞山爆炸星箭俱毁
此后中国航天整整十年没有进行任何国际商业的发射陆元九第一时间赶到西昌去调查事故原因那一年他已经76岁
为了弄清楚原因他差不多有整整三个月都在日以继日的工作到了深夜要靠吃比平常多四倍的安眠药才能勉强入睡
在那之后陆元九提出了那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上天的东西九十九分都叫不及格一百分才算及格”
也是在这次教训之后对技术的严苛把关成为后来一代代中国航天人流淌在血液里的标准
从1999年到2021年长征2号F火箭已15次成功飞行发射成功率百分之百将12名、17人次航天员送入太空
而这一切也正如神州十号航天员王亚平在写给陆元九信中的话“是你们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和无数个夜不能寐的坚持成为了今天我们在太空的底气” 2021年已经101岁的陆元九获得了“七一勋章”那些以身许国为了祖国强大呕心沥血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共和国从来不会忘记
“我就是她
最亲最亲的人了”
多少有些遗憾的是
因为2021年6月陆元九不慎从床上摔下来没能去现场领受“七一勋章”
他同样遗憾的是他的妻子王焕葆也无法和他分享这样一个喜悦而荣耀的时刻
自从2014年妻子去世后她的房间还是原来的样子他谁都不准动一点点布置
那里面有他们的从前他的思念他全部的爱恋
陆元九特别喜欢看妻子的一张照片那是她年轻时候笑得最灿烂的一张照片那是他们在恋爱时他亲手给她照下的
王焕葆的父亲是原武汉大学的校长在美留学期间她的父亲母亲相继去世很长时间她脸上都少见欢颜很难从悲伤中走出来
拍那张照片时陆元九说“你好好笑一下我给你照一张留做纪念”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捧着那张泛黄的照片看着妻子的灿烂笑容陆元九苍老的脸上不由自主露出甜蜜笑容情不自禁地说“所以,她笑得特别厉害”
这个“最亲最亲”的人陪伴了陆元九将近七十年岁月每一刻都在他身边甘苦与共,忧乐相随
而在三个孩子眼里无论这个家经历怎样的风雨艰难母亲脸上的表情都是温和而平静的
妻子先他走了
陆元九说“但是我的家还在她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如今101岁的陆元九跟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老人一样最盼望的是儿女团聚的时刻
年轻的时候,他把家留给妻子把自己献给祖国年老之后陆元九越来越像孩子们年幼时盼着深夜加班的父亲一样盼着工作忙碌能多来看望他
面对镜头陆元九像个孩子似的笑着说“再过两个月我的二女儿就能住下来照顾我啦!”
生于斯,长于斯可爱、可敬如百岁的陆老吾乡吾土,吾家吾国不负家国,不负此生!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