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设计企业也能当“链长”

项目越来越复杂,业主越来越难伺候;竞争激烈,不仅是同行,还要面临跨界竞争;企业越做越大,但利润越来越薄……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传统勘察设计企业何去何从?


“科技”是生存基因,“创新”是发展之源。7月12日,在“中南建筑设计院——达索系统赋能创新中心”揭牌仪式后,达索系统·工程行业咨询经理张颖分享了达索在基础设施行业数字化转型领域的思考与实践。

不满足于“只赚几个设计费”

小小玻璃能做出多少文章?在安徽蚌埠的中国建材凯盛集团智能玻璃生产工厂,车间内量产的是“电变光”玻璃——中国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5代TFT-LCD超薄浮法玻璃基板生产线。

工厂房顶上运行的是“光变电”玻璃——世界单体规模最大薄膜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示范项目,拥有世界上最高光电转化率的铜铟镓硒发电玻璃。

其实,凯盛集团是以玻璃工厂设计起家的,目前该集团占有全球玻璃工厂设计业务的一半以上。

近年来,凯盛集团通过与达索系统合作打造数字化设计管理平台,将玻璃工厂工程设计和承包等传统业务进行“数字孪生”,实现该集团分布在全球的总图、窑炉、热力等14个专业从“串行设计”到“并行设计”。

同时,凯盛集团并不满足于“只赚几个设计费”,逐步将业务拓展到窑炉、锡槽等玻璃产线核心设备制造,使玻璃工厂设计企业变成玻璃装备制造企业、玻璃新材料研发企业。

图纸二维变三维

工程设计行业改设计图是常态。张颖分享了一个行业内的小笑话——

他用QQ接收一名设计师的图纸文件,由于设计图不断改版,对方的图纸文件名也不断更新——“最终版”“最终不改版”“最终打死也不改版”……

为解决工程设计行业的痛点,达索系统“3D体验”产品设计平台(3DEXPERIENCE)应运而生,一个基于公有云或私有云的全生命周期业务应用与管理平台,让用户在一个统一的数据环境下,高效地开展生产管理工作。

张颖说,达索系统将工业设备建模、地形地质建模、材料科学建模、大数据分析、数字化工厂管理等各类设计工具融合进一个平台,避免了过去设计师把图纸存在自己电脑里的“数据孤岛”“信息流失”等问题,让所有业务共用同一套数据源,进行设计创新、研发分析、项目管理,让所有人基于同一个数据源进行协作。

如一家大型水利工程设计院自2008年引入达索系统后,要求全院45岁以下员工必须具备BIM(建筑信息模型)设计能力。该院通过编制三维协同设计“结构树”,让全年3000余个进行中的项目的设计、施工、收款等进度一目了然,每个项目、每项工作都能找到“责任人”。

张颖表示,数字化协同设计能大幅提升工程设计行业质效。无论员工离职还是调岗,数据都带不走;设计人员在设计完成后即可发布模型,且不能随便更改,整个团队都能随时同步最新成果;项目结束后,每个设计人员的工作量、成本花费都能完整统计。

应重视地下管网数字化升级

“打造数字城市、智慧城市,高楼大厦、立体交通只是表象,地下管网的数字化才是核心。”张颖认为,地下管线是城市安全高效运行的“生命线”,目前一些地方地下管网只有纸质图档数据,这不利于今后城市更新与智慧改造。

目前,我国城市地下管线主要包括城市区域范围内的给水、排水、燃气、热力、工业等各种管道和电力、通讯电缆以及综合管廊等,种类较多且分属于不同管理部门,各部门仅对于自身权属范围内管线和业务有所掌握,大部分城市没有专门地下管线管理机构,各部门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管理平台,相互间信息不流通,很难进行系统分析。

由于地下管线数字化程度不高,部分城市即使开展了地下管线数字化管理工作,也多是针对某几类管线,并不全面,而且存在数据更新管理困难等问题,管线信息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不能保障,不能有力支撑综合性管线分析工作。

张颖建议,各地政府部门打造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应坚持集约、共享、开放的建设理念,推进信息共享和数据开放,将建筑设计行业的“数字孪生”技术应用到城市管理,解决好城市管网信息化建设滞后问题。

来源:湖北日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