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真的要走了!毕业典礼上华师校长送上这份“华师印记”!

6月13日上午,华中师范大学佑铭体育场举行万人毕业典礼。8950名2021届毕业生和2234名2020届返校毕业生以及3024名家长,共同见证了这场激动人心的时刻。80余名导师分列佑铭体育场两侧,为所有毕业生一一拨穗,并颁发学位证书。


在毕业典礼上,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郝芳华致辞,为毕业生送上这份“华师印记”!





弘扬“华师印记”谱写时代华章

——在华中师范大学2021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校长 郝芳华

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老师们、家长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满怀喜悦,隆重庆祝2021届毕业生圆满完成学业,热烈欢迎2020届毕业生重返校园。在此,我代表赵凌云书记、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8950名2021届同学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向返校参加典礼的2234名2020届同学表示最亲切的问候!向辛勤培育你们的师长和家人,表示最诚挚的感谢!由于疫情阻隔,2020届同学成为最特殊的一届毕业生。“疫情有穷时,牵挂无尽处”,母校欢迎你们回家!

在华师求学的时光里,你们和祖国同行,与学校共进,见证了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目睹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盛况,亲历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梦想成真。特别是在令人难忘的2020年,你们作为英雄城市、英雄武汉人民中的一员,在筹措抗疫物资、义教云端、志愿服务、停课不停学中,成为最可信、最可爱、最可为的人,我要为你们点赞!正是因为有你们,桂子山始终洋溢着坚强与大爱;正是因为有你们,百年老校始终传播着希望与力量。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每个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也是历史的剧中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乘势而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之年。同学们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生逢其时当奋斗其时。这些天,我一直在想,毕业之际,可以让同学们带上哪些礼物呢?回想你们在华师所走过的路,我想,桂香园的鱼粉带不走,学子食堂的烤鸭饭带不走,露天电影场的夜色带不走,喷泉广场的彩虹带不走,漫山的桂花香带不走。就让这些带不走的“华师印记”永远镌刻在同学们的心里,成为同学们对母校日久弥新的美好记忆。回想华师118年的征程,一代又一代华师人披荆斩棘、接续奋斗,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这些是同学们可以带走的文化馈赠,也是母校融入你们心灵深处的“华师印记”。

希望同学们始终弘扬心怀家国的红色印记。在艰辛求索、星火燎原的革命战争年代,华师人前赴后继、薪火相传,谱写了救亡图存、赤心报国的壮烈诗篇。100年前,在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上,陈潭秋、李汉俊和刘仁静3位校友,成为争取民族解放、求索“可爱中国”的革命先驱。陈独秀在昙华林大礼堂激情澎湃的演讲,让校工郑凯卿在黑暗中觉醒,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工人党员。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领导人、校友恽代英在校学习和工作期间,就以笔为枪、以文为拳,创办利群书社传播革命思想,指引青年所向,周恩来总理称赞他为“中国革命青年的楷模”。中国工人运动杰出领袖、校友林育南,在武汉筹建全国第一个地方总工会,组织和领导了著名的“二七”大罢工,铸就了“血与火的青春人生”。“人民诗人”、校友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唱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被誉为“一曲大合唱,可顶十万毛瑟枪”。今天,无论我们走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都要铭记我们为什么出发。同学们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要记住党史中的“华师印记”,学好党史,从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希望同学们始终弘扬勇担使命的奋斗印记。新中国成立以后,华师人与党同心同德,与共和国同向同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艰苦创业、玉汝于成,谱写了一曲曲奋斗之歌、奋进之歌。上世纪六十年代,地理系刘盛佳先生深入神农架腹地3个多月,踏勘2000多公里,双腿因此致残,为保护世界地质公园的绿水青山作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轮椅教授”,成为“感动湖北十大人物”。上世纪七十年代,张景龄先生带领团队勇攀高峰、敢为人先,新型农药研发不断创新,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世纪八十年代,刘连寿先生提出“三火球模型”,成功印证了欧洲核子中心的科学发现;他创建的粒子物理研究所已经成为国际“重离子物理”研究重镇。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同学们向往和追求幸福,要记住奋斗中的“华师印记”,让奋斗成为你们的本色、底色和亮色,让奋斗精神伴随你们一生,永不褪色。

希望同学们始终弘扬追求卓越的创新印记。党的十八大以来,华师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矢志不渝、勇往直前,于平凡之处铸就不平凡,于执着之中追求卓越。学校推动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探索和重构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人工智能+教育”学科高地基本形成。学校深入扶贫一线,在西藏、新疆、云南、贵州、四川、江西等地开展教育精准扶贫,一大批师生“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真情”,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华师方案、贡献了华师智慧、展现了华师力量。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中国农村研究团队心怀“国之大者”,将学问写在中国大地上,坚持“百村观察”二十几年,挖掘形成了海量的、珍贵的一手数据资源,打造了研究中国农村问题的国际学术重镇。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同学们迎时代潮头而立、领时代风气之先,要记住创新中的“华师印记”,让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成为你们的品格,让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你们代言,永不退缩、永不言败。

希望同学们始终弘扬“爱在华师”的文化印记。从南湖红船上的“摆渡人”,到遍布神州的“好老师”,再到脱贫攻坚战线的“泥腿子”,建党百年来,华师人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画卷中,始终生动诠释着“爱在华师”的育人文化。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校友汪金权,一辈子扎根乡村教育,倾其所有、竭尽所能,帮助寒门子弟走出大山,被誉为“大别山师魂”。武汉抗疫危难之际,学校彰显“爱在华师”的责任担当,主动搭建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为海内外近6万人次提供心理疏导,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章开沅先生挥手送别2020届毕业生的场景历历在目、令人动容。先生虽然与我们永别了,但他的精神永存!学校百年校庆时,老校长对“爱在华师”进行了深情注解: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爱是教育的本源,华师之爱是心系苍生、胸怀天下的大爱。我们永远缅怀敬爱的老校长——章开沅先生!同学们以大爱行大道,要记住文化中的“华师印记”,以“爱在华师”为坚守、以“华师大爱”为执着,始终葆有对爱的信念和追求,在为祖国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人生。

同学们,“华师印记”是华师人的特质与禀赋,行动是最好的传承。“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同学们的殷殷嘱托,也是“华师印记”赋予同学们的责任和担当。走出校园,同学们放飞人生理想,逐梦宇宙苍穹,放眼星辰大海,“华师印记”就是守望你们的灯塔,永远光芒四射、照亮前进的道路。

亲爱的同学们,一声再见,道不尽千言万语;一次挥手,抹不去万里相思。无论何时何地,归来仍是华师少年!桂子山永远牵挂你!欢迎你!祝同学们毕业快乐,前程似锦!

来源:长江云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