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楫扬帆“中三角”!

湖北、湖南、江西,沿长江比邻而居。面对世界区域城市群发展潮流,国家将“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列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面对全国四大城市群竞相发展的局面,“中三角”发展态势如何?湘赣哪些经验值得湖北借鉴?三省如何协力,共同打造我国重要增长极?在湖北党政代表团赴湘赣学习考察后,湖北日报报道组走进湘赣,一路看、一路寻、一路问、一路思。

美丽的武汉江滩沐浴在晨曦中。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梅涛 摄

潮涌中三角,逐梦重要增长极。

从2012年三省会商,到2015年国务院批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再到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三角迎来乘风破浪的新征程!

9年来,中三角,一个充满期望与梦想的名字,从躁动腹胎,到走向成熟,标刻下深深的时代烙印;

9年来,中三角,从纸上谋划,到生动实践,跻身全国重要增长极的热望,从未如此迫切。

2021年春天,湖北日报报道组踏访三湘大地,触摸赣鄱脉动。

长沙工程机械产业之蓬勃,株洲“火车头精神”之昂扬,南昌航空产业体系之完备,鄱阳湖畔生态之优美……湘赣热土,奔涌着时不我待、奋楫扬帆、催人奋进的“中三角力量”。

湖南长沙湘江上美丽的橘子洲头

看协同——兄弟抱团,两湖联手“赣”起来

浩浩长江,蜿蜒华夏腹地。

“趾相错,踵相接”,长江中游鄂湘赣三省比邻而居;武汉、长沙、南昌,三座省会城市呈三角鼎立华中。

江西南昌赣江边的滕王阁

2012年2月10日,武汉东湖之滨。鄂湘赣三省首次会商,三双大手紧握,签署《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一个新的热词横空出世——中三角。

9年后,三省合作再度深化。2021年3月16日、17日,三省领导聚首南昌、长沙,召开两次合作交流座谈会,完善、提升《鄂湘赣三省省际协商合作工作机制备忘录》。

迎着“十四五”开局的春风,记者走进湘赣,处处感受到协同发展的强烈意愿——中部通,则长江通;中部活,则全盘活,中三角发展重在协同,出路也在协同。

“通路”,成为三省的先手棋。

“尽快打通省际之间的断头路!”加速推进中三角大通道、大枢纽建设,鄂湘赣持续发力——

在江西,即将动建昌九高速复线,在九江、黄梅间形成高速环线;在纵贯鄂湘的高速大动脉——京港澳高速上,两省几乎同时谋划扩容“四改八”;

今年3月16日,赤壁长江大桥合龙。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勇 摄

一桥连通两岸。即将通车的湖北赤壁长江大桥,让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手牵手”;通车在即的武穴长江大桥,将让湖北武穴、江西瑞昌告别摆渡过江;

3月26日,长江干线武汉至安庆段6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完工,形成一条畅行中三角、通达苏浙沪的“水上高速路”……

路相通,水相连,人相亲,业相融。

行走湘赣,从产业规划到市场主体,三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产业链协作日益紧密,彰显了“双循环”格局下中三角协同发展的巨大潜力。

分拣机器人在三一重工长沙园区18号厂房作业。新华社

长沙,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10万平方米的18号厂房令人目眩。

这里,被称为亚洲最大的数字化工厂。少量工人,通过电脑控制上百台机器与生产线,自动完成上下料、分类、成型等工序。每45分钟,就从这里走下一台挖掘机或混凝土泵车。

三一重工高级副总裁向儒安说,140余家湖北钢材、零部件厂商助力“三一制造”。

中联重科,同在长沙的另一家世界级工程机械巨头。来自十堰的汽车底盘、大冶的钢材、武汉的润滑油等“湖北造”,成为这家世界级企业供应链的重要环节。

长沙高新区中联智慧产业城挖掘机械园。视觉中国

“两湖一家亲,湖南与湖北产业协同、唇齿相依。”湖南省工信厅一级调研员王志升表示,湖南信息产业发展离不开武汉光谷,工程机械零部件省外采购部分50%以上来自湖北,30%外购电力来自湖北。

与此同时,湖南的食品原材料、工程机械、轨道交通产品热销湖北。

南昌航空城,新中国第一架自制飞机——“初教-5”初级教练机的诞生地。江西洪都商用飞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孔理说,目前国产大飞机C919的不少零部件由武汉企业协作生产。

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南昌高新区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湘鄂赣的科技研发,在产业配套中碰撞出火花。三一重工携手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在码头装备、液压技术等领域深度推进产学研合作。

携手、联手、握手,协同的故事还在更多领域发生——

“湖”“江”三省,还共同担起呵护“长江之腰”的生态重任。眼下,湘赣边“渌水变绿水”的故事正在书写。

渌水,江西萍乡和湖南醴陵共同的“母亲河”。这条河流全长168公里,发源于江西萍乡,江西境内80公里名萍水河;流经湖南88公里,名渌水,最终汇入湘江。

2019年7月,湘赣两省签署《渌水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以交界处断面水质为依据,水质月均值达到或优于Ⅲ类,湖南补偿江西100万元;水质劣于Ⅲ类,则由江西补偿湖南100万元。

发源于江西境内的渌水,蜿蜒汇入湘江。株洲日报

之后18个月,渌水水质持续达到Ⅲ类,其中7个月为Ⅱ类。今年,湖南将兑现江西1200万元生态补偿,“渌水变绿水”,堪称省际合作典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眼下,三省旅游领域对接加速推进——今年6月,全国首条红色旅游铁路专线将开通,火车向着“两山”跑,将韶山和井冈山两个红色圣地紧密相连。

寻秘籍——敢闯敢干,且看湘赣胆识魄力

一杯茶,演绎着湖南的新传奇。

8年前,新口味的“茶颜悦色”诞生于长沙一家街边小店。近两年,“茶颜悦色”迅速走红,成为长沙的一张新名片。眼下,长沙超200家门店几乎家家爆满。

这把“火”也烧到武汉。去年12月1日,“茶颜悦色”省外首家分店——武汉天地店在江岸区芦沟桥路开业,顾客排队超8小时只为一杯茶。

去年12月1日,长沙网红茶饮品牌“茶颜悦色”武汉首店,于武汉天地开业。湖北日报

没喝过一杯“茶颜悦色”奶茶,就不算到过长沙。3月20日晚,湖北日报中三角报道组成员在长沙,点上一杯幽兰拿铁,品味网红长沙的最新韵味。

从“茶颜悦色”到“文和友”,从抖音到朋友圈,网红城市长沙正在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周末打卡地。

“不仅长沙红了,长沙的网红也越来越多。”3月23日,遥望岳麓山,长沙58科创小镇高级副总裁刘翔打开“话匣子”——一位快递员,变身直播网红,个人月入200万元;在他看来,快递员的走红,得益于长沙“快乐的城市气质”。

58小镇,坐拥7.2万平方米环湖办公空间,引来大批有创意的年轻人,一颗颗“星”不断升起,以互联网科技、文创文娱、新消费、科教文化四大产业为支柱,人称“湖湘硅谷”。

一个小镇,见证着飞奔的长沙。

2020年,长沙GDP达12142.52亿元,经济总量达到武汉的77.72%。而在2000年,长沙的GDP还只有武汉的54.38%。

更引人注目的是,一座“超级城市”——长株潭蔚然成势。

长沙、株洲、湘潭,依次沿湘江而立。2007年,长株潭与武汉“1+8”城市圈一同获批国家“两型”改革发展试验区。

长沙芙蓉大道。三湘都市报

融城,须先拉近距离。

2009年,长株潭三市长途区号统一为0731,成为全国第一个统一区号的城市群。

实施“三干两轨”交通联通工程,其中之一便是长达120公里的芙蓉大道,将彼此相距仅40-50公里的长沙、株洲、湘潭连为一体,被称为“三湘第一路”。更紧密的轨道交通建设,则让“轨道上的长株潭”轮廓日渐清晰。

“以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为例,该所近600名员工家住长沙,工作在株洲,每天往返毫无压力。”在株洲市副市长王卫安看来,现代的交通联结,让长株潭越来越“近”,相融的脚步也越来越快。

同城,不但带来了生活的便利,更成为平抑长沙房价的新“利器”。2021年3月,长沙市新房成交均价10336元/㎡,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处于较低水平。然而,面对株洲、湘潭6000元/㎡左右的房价,越来越多的长沙人开始选择“同城”的株洲、湘潭买房。

“长沙有研究实力,湘潭有创造实力。”湘潭市常务副市长杨广说,20分钟的车程,让两地之间创新合作的火花越来越亮眼。

不改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共创“经济区”,是城市群存在的奥义。“同城”路上,长株潭联合治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之举,引人注目。

3月24日下午,记者走进湘潭市竹埠港重金属污染治理电化片区,只见昔日的厂房早已消失,这里正变身湘江流域重要的工业遗址公园。

从湘潭竹埠港,到株洲清水塘,转型与治理之后,湘江“锈带”日渐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美丽的新“秀带”。

湘江治理,只是长株潭“共舞”的一幕。

长沙湘江两岸,高楼耸立。视觉中国

长株潭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5年,成果迭出:时速400公里“永磁高铁”电机、复兴号高铁的心脏“芯片”、全球第一片7.5代溢流法高铝盖板玻璃……

成果的背后,是湖南完成了涉及高新技术、科技成果转化、长株潭自创区、科学技术奖励等内容的4部地方性法规的修订、制定;出台相关文件26项,促进创新政策互联互通。

“建立高位推进的体制机制,每年制定一体化实施方案,建立工作对接、责任落实、督查考核等相关机制,确保长株潭一体化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地。”杨广介绍,按照省政府《长株潭区域一体化规划纲要》,始终把湘潭的发展放在城市群中来定位和规划,形成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新型空间结构。

长株潭一体化,告别了传统的“摊大饼”。在三市,少了功能的简单叠加,多了科学整合、强化优势——推行“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探索建立行政管理协同机制、科技创新融通机制和生态环保联动机制。

同时,三市产业协同发展,各有侧重,优势互补,长株潭城市群正逐步向循环经济、低能耗、高增长的增长方式转变。2020年,长株潭GDP总量超1.7万亿元,超过武汉、杭州。

快跑的不只是湖南人。从湘江到赣江,一路走来,处处感受到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态势,湖北、武汉面临的“追兵”越来越近——

江西九江港。江西日报

3月25日,九江港城西港区集装箱码头,巨轮停靠,港机舒臂。

“去年克服疫情影响,集装箱吞吐量达到60万标箱,同比增长20%,稳居长江中游港口前三。”上港集团九江港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周雍记透露,今年集装箱吞吐量预计突破70万标箱。

湘赣的胆识和魄力令人震撼——

敢闯,无中生有的胆气。

江西九江共青城在无产业、人才、区位优势情况下,打造出基金小镇,5年聚焦6000多只基金、3000多亿资金,投资1980多家企业,带动共青城财政收入从九江市倒数第一上升到全市第二。

江西九江共青城。九江报业集团

湖南,布局电磁能、量子科技、新材料、3D打印等前沿领域,培育发展新动能,去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接近1万亿元,超过湖北1000亿元。

敢抢,开拓进取的勇气。

两地发展势头强劲,秘诀之一在于抢政策、抢机遇、抢项目。江西2016年提出打造赣江新区,当年获批;湖南2014年设立湘江新区,次年获批。

为招引大飞机项目,南昌7个月就建成试飞专用机场,投资9亿元购买15架支线飞机,快速集聚洪都航空、中国商飞等上下游企业,航空产业奔向千亿规模。

敢干,一往无前的锐气。

看准就干,干就干成。江西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共建大科学装置,打造中医药科创城,拿出10亿元研发运营经费,3年集聚24个科创平台、22个总投资650亿元的重大项目和一批高端人才,带动生物医药产业达到1500亿元,直追武汉光谷生物城。

思未来——协同发力,共盼“增长极”早日成真

长株潭的一体化,令人深思。

放眼世界城市群发展历程,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之间的关系,历来是区域发展的核心要义——集聚与辐射并存,即资源集聚到中心城市形成增长极,之后辐射带动周边,形成同频共振、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动力源。

看中国,从长三角到粤港澳大湾区,从环渤海到成渝城市群,中心城市及城市群已经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巨轮的主要引擎。今年一季度,全国城市GDP前十强中,基本上都是城市群的中心城市。

“未来新的‘万亿俱乐部成员’,将出自各大城市群。”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说,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成功范例,长三角一体化既缓解了省域之间的行政和经济分割,又从更高层面对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作出规划,形成重点区域要素集聚、规模经济溢出等效应,拉动了无锡、合肥、绍兴、嘉兴、宁波、芜湖等辐射区的经济增长。

展望未来,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舞台。在长三角、环渤海、成渝和粤港澳四大城市群组成“菱形”结构中,长江中游城市群是内核和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引领区。面临国家促进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等多重叠加的战略机遇,中三角如何加快一体化,早日跻身全国重要增长极?

今年4月26日,长江中游绿色崛起研讨会在汉举行。湖北日报

4月26日,长江中游绿色崛起研讨会在汉举行。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彭智敏警示:面对下游长三角、上游成渝频繁动作,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还需发力。更重要的是,面对中原城市群、关中城市群联合打造“黄河中游城市群”、冲击中国经济“第五极”的新态势,加力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十分紧迫。

“赣鄂湘三省应积极跟踪国家‘十四五’规划编制进程,共同努力将长江中游城市群纳入国家区域重大发展战略,提升发展层级。”江西省发改委地区处副处长赵晓伟建言。湖南省社科院城市研究中心主任童中贤认为,长江中游武汉、长沙、南昌三城需进一步壮大“块头”,增强对周边中小城市的牵引力、辐射力。

专家认为,合纵连横、区域合作,是中三角壮大的关键环节,首先需要突破的是跨行政区的合作协调。

鄂湘赣区域内各城市功能定位较为相近,钢铁、建材、汽车等均为各自的重要产业,结构重合度较高,竞争大于合作。

位于武汉的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第三工厂总装车间

汽车工业,便是一例。武汉、长沙争相发力“车都”,南昌汽车产业也在冲刺千亿大关,“竞争大于合作”的怪圈有待破解。在专家看来,若不能实现产业互补、错位竞争,协同发展很难真正落实。

湖南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琳认为,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建立区域统一市场,通过要素在城际间、城市群间的低成本快速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整体效率的提升,最终实现1+1+1>3的整体效能。

但眼下,中三角市场一体化整体上尚处于“碎片化”阶段,一体化进程较缓慢,产品和要素跨域流动“堵点”较明显,跨域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受到制约,直接制约长江中游地区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中的重要枢纽功能和战略支点作用的发挥。

如何推进市场一体化?

李琳建议,借鉴长三角经验,在现有武汉长沙南昌联席会议制度基础上,建立中三角省域联席会议制度,协同出台《长江中游城市群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遵循“先易后难”“务实推进”原则,细化市场一体化合作事项年度清单。

“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应以市场为导向,打破不合理的行政干预和市场壁垒。”江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麻智辉建议,城市群之间应建立以产业链为基础的对接机制,实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在不同区域的有效协作,推进产业链的前向、后向关联,形成区域产业集群。

王卫安则建议,加强省与省、市与市、区与区、局与局等各层次的对接,疏通毛细血管,发挥1+1>2的作用。

做强中三角,产业协同是重要方向。

专家们称,“十三五”期间,鄂湘赣三省都打造了自己的优势特色产业,如江西的有色金属、航空及精密仪器制造、电子信息、中医药等,湖北的“光芯屏端网”、汽车、钢铁、冶金,湖南的装备制造、文创、冶金、化工等。江西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熊健建议,依托鄂湘赣三省间已建成的56个行业协会和19个产业联盟,加大产业推介、合作对接,实现互利共赢。

李琳支招:联动打造世界级优势产业集群。以行业龙头企业为牵引,通过区域内产业链优化布局和空间重组,比如沿区域内重要交通干线京珠高速、沪昆高铁对产业链优化布局,打造G4科创走廊、沪昆高铁沿线先进制造业集聚带,合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世界级优势产业集群,放大产业集群的市场一体化效应。

光谷科创大走廊规划。资料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钱学锋建言:以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现代流通体系为依托,以要素市场一体化和高水平营商环境的一致性为保障,实现深层次产业协同,最终形成区域专业化分工和合作的产业生态网络。

王卫安坦言,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作为长江中游的重要增长极,加强联动十分必要、迫在眉睫,比如武汉的汽车产业很强,株洲在零部件方面实力很强,要互动起来,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链。

协同,还体现在各个领域——

“构建中三角旅游协作区。”湖南省文旅厅二级巡视员王鹏建议,形成三省旅游规划、产品开发、客源互送、宣传推介、企业发展、市场监管等全方位互动。江西省文旅厅资源开发处处长黄欢说,推动要素整合、平台互通、待遇同享、优势互补、沟通顺畅,做大做强中三角文旅产业。

江西九江,长江和鄱阳湖交汇口。视觉中国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长江中游湿地众多,鄱阳湖、洞庭湖如同长江中游“双肾”。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建议,三省携手实施长江中游千里绿色廊道建设工程和长江中游湿地碳中和先行示范工程。

点燃创新“第一动力”。湖南师范大学朱翔教授建议,充分发挥武汉、长沙、南昌等市高校、科研院所众多的智力资源优势,统筹规划,推动区域内产学研一体化,促进重大项目联合研究、重大产业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区域创新性平台的建设。

大江奔流,春风浩荡。

协同发展,只争朝夕。

鄂湘赣兄弟抱团,冲破思想藩篱,变行政区为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定能不负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将“中三角”早日打造成全国重要增长极;定能不负长江经济带“龙腰”之位,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定能有力促进中部地区加速崛起,力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不负这个伟大的新时代!

来源:湖北日报报道组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