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的小说或许出自AI之手,难道作家要失业了?|睡前聊一会儿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你好!

最近,一些续写经典名著的故事,以有声读物的形式在播放平台上收获了一批拥趸、获得了不俗的关注。只不过,这些别开生面甚至出乎意料的情节,并非来自今人的演绎,而是出自机器的计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人工智能与写作的关系。

随手搜索AI续写的故事,《两小儿辩日》的结果竟是孔夫子骗小孩,组织儿童打架;《桃花源记》的结尾,为了保守秘密村民竟然设计陷害到访的渔人……清奇、古怪甚至狗血的剧情,与原作走向大相径庭,冲击着不少读者的想象力。在消费了一番由AI创作的“奇文”后,不少人的第一个疑问是,为什么AI续写的东西,常常离经叛道?

图片来源:网络

事实上,人工智能写作遵循着不同于艺术规律却也清晰、可控的技术逻辑。这种被称作自然语言处理(NLP)的技术,旨在让机器拥有理解并解释人类语言的能力,最终实现人类与机器的顺畅交流。AI续写的故事,不少来自生成式的自然语言生成(NLG),简单来说就是用大量的文学作品训练模型到成熟,在输入指定需求后模型生成对应的文稿。现阶段,这种技术“写就”的文本多数还是颠三倒四、不合常理,无法与真正的文学挂钩。

但事实上,人工智能写作的商业运用已经不是新鲜事了。10年前,在地震频发的美国加州,《洛杉矶时报》便开始研发用新闻机器人生成地震速报。只需3分钟,人类惊魂甫定时,一篇规整合格的地震速报便可以完成写作与发布。近几年,类似的应用也在国内得到普及,从天气报道到股市动态不一而足。这类高度结构化的硬新闻,不需要太多创作发挥,只需按实情迅速填空,恰好能发挥机器的长处。

不止提供事实,更要探路审美,如今,对人工智能创作的研究可谓方兴未艾。从AI绘画、音乐创作到舞蹈编排,许多审美活动的逻辑正被科学家不断归纳、总结后教给机器。那么,会有一天,我们所有智慧劳动的产品都可以由机器取代,换言之,作家会因为写作机器人而下岗吗?

会作曲和演奏的智能机器人。新华社 发

对此,我们无意在这里展开细密的技术哲学分析,亦难以猜测未来人、技术与艺术的具体走向。我们能做的是打开问题本身,让更多人看到更加开放的未来可能。比如,越来越多的科幻作家尝试AI辅助创作,让踉踉跄跄的AI写就文本,在小说中“本色出演”。又比如,以AI计算音乐旋律和舞蹈动作的走向,已经为越来越多创作者所熟悉。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跟随前沿或许不够,将技术和它产出的产品纳入审美视野,重构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显得恰逢其时。

回到标题中的疑问,作家是否会失业,我们宁愿相信这是不会的,毕竟“闭门觅句非诗法”。某种意义上,速热火锅的普及恰恰让“川菜大师”身价更高,当机器批量复制的流水线成为常态,我们可能反而会愈发珍惜凝结着个性才情、充满着人间烟火的创作。对于承载人类爱、情绪和希望的艺术而言,尤其如此。

古今中外,举凡那些能够传之久远的文学作品,都不只有华丽的辞藻与精致的故事。欣赏文学,更不能只看“表面文章”,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生平、联系现实烛照当下生活等,才能领会字里乾坤……可以说,没有主观能动的人,就不存在艺术。无论技术如何进步,人都是实践着的个体,是社会、历史的存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工智能可以成为人的延伸,可以“制造”属于自己的作品,但很难成为社会真正的主角。毕竟,这一切都由人创造和规制,我们才是万物的尺度。

这正是:

人工智能会写作,帮忙。

拈须推敲结巧思,真香。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