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发生疫情,引发关注。网友在微博上反映,某县官方微信公号发布的《关于做好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紧急通告》,错将“鲅鱼圈”写成了“鱿鱼圈”。
目前,相关错误已经修正。
有微博网友评论说:“以为鲅鱼圈是个农家乐一类的旅游点,原来是个区……”
营口市鲅鱼圈区月牙湾附近海域准备出海捕捞作业的渔船。(资料图)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鲅鱼圈区位于辽宁省中南部,辽东半岛中部、辽东湾东岸,是营口市的四个区之一,距离营口市市区南52公里。历史上,鲅鱼圈地区一直归盖县(今盖州市)管辖。1984年1月,为建设鲅鱼圈港,经国务院批准,鲅鱼圈从盖县成建制划出,设立了营口市鲅鱼圈区,当时人口为23640人。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直至今日。
鲅鱼圈这个特色地名是怎么来的?在2018年6月,《辽宁日报》上一篇名为《为啥叫鲅鱼圈》的报道给出了答案——
营口市历史学会副理事长白旭钻研地方史多年,他告诉记者,盖州市档案馆保留有1980年至1982年全国地名普查资料,其中有关于鲅鱼圈的记录:“清康熙年间有打鱼船来此打鲅鱼,因港湾似弧形而得名。”这是解释鲅鱼圈地名由来的最早的官方文件。
这一说法得到了群众的认同。据鲅鱼圈区盐场村年逾90岁的赵永家回忆,小时候听父母说过,在清朝时,这里曾是6省打鱼船聚集地,捕捞的主要是鲅鱼,因海湾呈月牙形,形成半个圈,鲅鱼圈就叫开了。白旭告诉记者,关于这个说法,当地不少老人都提起过。鲅鱼圈区望海寨张涛老人说,在清朝时,辽河入海口附近为天然渔场,每年小满至夏至期间,鲅鱼洄游,进入渤海湾产卵。因此,冀、鲁、苏、闽、浙、粤等6省的渔船来此捕捞,形成为期一个多月的海市,而当时没有冷藏技术,捕捞到的鱼不能运回南方,幸好附近盐滩颇多,因此他们就地加工腌制,一时间鱼行林立。当地最有名的小吃“咸鱼炖豆”,就是用鲅鱼做原料。
不过,鲅鱼圈区已退休多年的文化馆原副馆长范垂鹏对此说法不认同。他认为,清朝时,鲅鱼圈人口少,只是一个很小的渔村,因地貌上三面环山围成一个圈的形状,中间类似一个小盆地,故而称之为鲅鱼圈。“这一说法也有根据,如今,当地仍把原海星村一带称为圈里。”白旭解释说。
葛成良退休前是鲅鱼圈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从事地名研究。据他介绍,鲅鱼圈原本是交通不便的荒滩,只是海边上有几间茅草窝棚供打鱼人暂栖。150多年前,分别有6省13县的渔民来此谋生,遂变成村落。每年的5月槐花盛开时,也是这里的黄花鱼盛产期,以望海寨(今鲅鱼圈区望海办事处望海渔业村)为交易中心堆满了黄花鱼,待价而沽。因为当地人排斥外来渔船,所以外来户只能寻别处落脚。“五月节”“八月节”是鲅鱼盛产期,外来渔船骤增,都集聚在望海寨南5公里的西关屯一带海边落脚,并以此为中心交易鲅鱼。久而久之,此地就以交易鲅鱼而远近闻名,形成了以操着各种口音的人杂居的大屯落。由于本地人与外地人互相排斥,因此,这6省来的外地人自行抱团,他们称自己人和居住处为圈内,称本地人为圈外。而本地人常来买他们的鲅鱼,故习惯称其为“鲅鱼圈”。1955年,当年的屯子改名为海星村,1958年成立公社时因“鲅鱼圈”正好居中间,南9公里,北8公里,且无重名,故改称鲅鱼圈公社。
由此白旭得出结论,鲅鱼圈这一名字应该是从外省来此打鱼的渔民口中叫出来的。
在地方志中,民国九年(1920年)的《盖平乡土志》记有“鲅鱼圈”字样。“这是目前查到的鲅鱼圈一词最早的记录。”白旭告诉记者,民国十九年(1930年)版的《盖平县志》中,有“……此外尚有三五渔港,曰西套、曰望海、曰鲅鱼圈,皆属风帆小港,非交通海口也”的记载。
记者查阅《盖县政区沿革》发现,在1904年至1908年间的盖县政区分布上,如今的鲅鱼圈地界分属沙岗区、望海区、柏林区。此后时局动荡,政权更迭,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后,鲅鱼圈才首次以村级建制出现,时隶属芦家屯区(今鲅鱼圈区芦屯镇)。
白旭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末,当地报社曾发起民间征集地名活动。从来稿的情况看,与“港”“海”“湾”有关的名称占大多数:如海明区、新港区、金湾区、海星区。后来因为改地名程序繁杂、成本太高等原因搁置。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鲅鱼圈的名字因独具特色而广为传播,成为一个标识,深受当地百姓的喜欢。
网友评论
来源:新华社、人民网辽宁频道、新浪微博网友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