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将满一周年,成效如何?从近日亮出的成绩单来看:北京全民垃圾分类参与率达90%,家庭厨余垃圾日均分出量增长了11.4倍,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相关部门坦言,现有成果是在政府大力推动、桶前值守、“二次分拣”等客观条件下实现的,全民参与的社会基础还不够牢固。
一年下来,垃圾分类有成绩和经验,也有问题和差距,这样“喜忧参半”的局面其实在意料之中。人人都知道垃圾分类有益,但混装一袋、一丢了事,是很多人经年累月形成的生活习惯。突然要对垃圾进行分类,涉及生活理念的转变、生活习惯的重塑,客观上增添了麻烦,显然不是一下子就能轻松实现的。总的来说,北京已经营造了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即便这种转变建立在外力监督之下,也是正常的、必然的。
对习惯转变的过程,应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德国是全球垃圾分类的典范国家,而背后是其上百年的努力,德国人感言,“一个好的习惯养成需要两代人”。近邻日本历经半个世纪,建立起了完备的垃圾分类配套法律体系,有垃圾分类不良记录的居民甚至在子女上学、就业等方面都会受到影响,凭着这样的惩处力度,才取得了今天的成效。从北京自己的经历来看,从禁止随地吐痰到禁止室内吸烟,这些文明革命也都经历了十多年的持续发力。可见,习惯重塑是惰性和外力的拉锯战,一时反复也不奇怪,我们要坚定信心、保持耐心,做好长期工作的准备。
第一年踢开了头三脚,新起点上再出发,我们还是要强化外部监督,一方面将一些人刚刚养成的新习惯巩固住,一方面倒逼更多人参与这场文明革命。从过去一年看,从运用“红黑榜”等方式警示市民,到发动在职党员、群众组织等志愿者参与桶前值守,对于宣传动员、规范分类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把这些“土办法”用好,尤其是招募更多有热情有时间的志愿者发挥能量。事实上,发动群众是北京开展基层工作的传统法宝,“朝阳群众”“西城大妈”等品牌已叫响全国。在垃圾分类这场新革命中,不妨鼓励更多热心人来做监督员,让群防群治老传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发光发热。
垃圾分类,牵着民生,连着文明,再难也要推进下去。即使在推进过程中有反复、有不均衡,也是正常的,只要保持耐心、节奏不变、标准不降,一定能稳扎稳打,让这股文明新风越吹越劲。
来源:新华网
编辑:毛紫叶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