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之年。疫情冲击之下的中国,如何应对空前挑战,备受关注。22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一系列务实的举措,勾勒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走向。
在往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众多预期目标中,GDP往往排在最前面的位置,也最受关注。然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并没有提出这一具体目标,这一变化引起会内会外广泛关注。分析认为,不设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有客观原因,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中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也有慎重考虑,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
虽未设定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但报告对事关百姓福祉的就业、物价、居民收入等均有明确设定。1万多字的报告中,39次提到就业,凸显经济工作重心。为达到今年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的就业目标,政府工作报告在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方面,用了“聚力支持”“应出尽出”“能用尽用”等提法强调各种社会政策以及财政、货币、投资等经济政策聚合发力。
就业离不开企业,企业离不开市场。在稳市场,帮助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难关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有减有加”。一方面,“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留得青山,赢得未来”;另一方面,“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鼓励银行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让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明显提高。
为促消费、惠民生、调结构、增后劲,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还出现一个新词:“两新一重”,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专家表示,新基建可以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新型城镇化重在支持县城强化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补齐住房、医疗、教育等民生短板;而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依然是保障基本民生的必要项目。
为解决基层“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新增的两个“1万亿元”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决不允许截留挪用。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两次出现“生命至上”,明确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制,大幅提升防控能力,坚决防止疫情反弹。分析认为,随着相关政策、法规以及资金的落实,中国公共卫生体系有望在制度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全面推进。
来源:央视网
编辑:谢梓淇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