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红色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 董必武:一切行动听党指挥 革命就一定能够胜利

云上黄冈报道(黄冈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记者 董念松)长征路上,后来成为国家代主席的董必武有件“万宝囊”80多年后,人们在红安县的董必武纪念馆中看到它时,已经边角泛黄、布满灰渍。32岁的纪念馆讲解员程星介绍,长征路上的“军中四老”之一董必武有个习惯,在这块厚帆布做的马褡子里,除了他最喜欢的书籍,还常常会装进一些捡来的破损的布、棕片,做成特制的草鞋。

1905年,19岁的董必武考入湖北省文普通中学堂,结识著名革命党人刘静痷以之为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启蒙师,董必武纪念馆讲解员程星介绍,“1914年,他东渡日本,考入日本大学法律科,他在这里见到了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并加入他所创办的中华革命党。1917年,董必武完成学业回国,和同乡张国恩在武昌创办了一个律师事务所,他是以律师作为职业进行革命的”

1921年7月,董必武和陈潭秋代表湖北共产主义小组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自此,他的革命征途就永不停。

一块马褡子见证了这位当时已年近五旬的长者艰苦卓绝的漫漫长征路。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开始长征。黄麻起义纪念园管理处副主任戴建华介绍,“出发前,党内元老何叔衡问董必武,你是愿意随军还是留在根据地?董必武回答,我愿意从军去。红军走得飞快,你受得了吗?董必武说一天跑60里没问题。”

当年年底,中央纵队成立了一个干部休养连,这支特别的队伍中,有音乐家、戏剧家、文学家,许多是年老体弱、生病负伤者。队伍里女同志单独编队,选来选去,当过中央党校副校长的董必武便成了妇女队的“胡子队长”。戴建华,“他要带领60副担架和一批妇女、还有很多病号开始长征,中途他们还要照顾4个孕妇,可想而知困难是非常大的,而且责任也很大。”

长征途中,为躲避敌机袭击,军队夜行不能点火把,每逢雨天路滑,肩上扛着担架寸步难行。董必武常常从队前跑到队后鼓励大家,往返跑了比别人多几倍的路程。在部队过大渡河时,河边道路崎岖窄小,下面河水水流湍急,而部队在夜行军中,不能打火把,加上下雨路滑,稍不留神,就有掉下河的危险。为了照顾正在发烧生病的饲养员,董必武把自己的马又让给饲养员骑,他边牵马,边手拿木棍拨草探路前进。戴建华,“在一个斜坡外,下面是悬崖,马不肯走。他使劲一拉,马突然朝前一跑,他连人带马滚下坡去,幸好被坡下的小树挡住。”

面对围追堵截,董必武常常思考,革命的道路到底怎么走?最困难的时候,他讲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切行动听党指挥,革命就一定能够胜利。”戴建华介绍,长征开始时,中央规定随军的家属体重要达到50公斤,董必武的夫人体重只有99斤而留在了瑞金,“党性极强的董老就服从了党组织的决定,让妻子留在了瑞金。后来他曾感慨的对老红军文秀英说,一切行动听党指挥,革命就一定能够胜利。”

对于这位“五朝敝政皆亲历”长者,跟党走,是他曲折人生中最坚定的革命选择。


“重违庭训走天涯,不为功名不为家。扭转乾坤终有日,神州遍种自由花。”今天,“再走长征路”的记者环绕红安董必武纪念馆内的董老骨灰埋葬处缓缓走过,这首董老103年前离家出走重投革命时写下的诗句显得如此真切而动人。戴建华,“这首诗篇是董必武对自己一生自我总结,遵从马列无不胜,是董老从自己切身的经历中得出结论,也是一位阅尽人世沧桑的革命老人发自肺腑的心声。”



(作者:云上黄冈)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