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报道:瘫痪在床无法自理、需要24小时照护,这是失能老人面临的困境,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恐怕也都是难以承受之重。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近2.5亿,其中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他们面临的照护难题,是社会的痛点。
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等6部门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老年护理需求评估和规范服务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强医疗护理员培训和规范管理的通知》,首次为失能老人照护评估和医疗护理员培训建立了“国标”。通知出台后,记者走访多家位于上海的老年护理院,探访老年照护现状。未来,谁为失能老人服务?他们又将如何买单?
资料图:社区养老院。中新社发 余秀娟 摄
专业老年医疗护理人才缺口大 6部委发文首建“国标”
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之一,在上海市杨浦区沪东老年护理院,七成以上是失能失智老人。沪东老年护理院党支部书记李晓琳说,医院现有护士27人,一半以上是90后,她们长期承担着护理病区200位高龄患者的重任。
李晓琳:“护士们每天都会在清晨上班前、日常工作间隙、工作结束之后,主动和老人问好、道别,并通过神情、语气的观察,关注老人的心情变化。”
像这样的老年护理院,截至2018年底上海已经设立了370家,医疗机构内老年医疗护理床位近3.5万张,新建家庭病床5.4万张。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秦净表示,要持续增加老年护理资源供给,积极推进老年护理专业护士队伍的培养。
秦净:“探索“准入-培训-考核-使用”四位一体的老年专业护士培养模式,基于需求和问题导向,通过集中授课、情景模拟、病房实训等方式,培训了1000余名老年护理专业护士,推进护理员队伍规范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训护理员3万余名。”
事实上,老年医疗护理人才一直存在着“不愿做、留不住、素质不高”的难题。国家卫健委等6部门提出开展医疗护理员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对患者提供辅助护理服务的职业技能并强化职业素质培训,将职业道德、法律安全意识以及保护服务对象隐私等纳入培训全过程,对符合条件的人员按照规定落实促进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将符合条件的培训对象纳入职业培训补贴范围。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表示,此次还明确规范提供老年护理服务的内容。
焦雅辉:“护理服务的内容包括生活护理类、护理与康复类、心理护理类,我们在评估时不仅关心老年人躯体的疾病,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也是需要大家关注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对于心理护理类、中医护理类都有相应的评估标准,以及针对性地提出护理服务的项目和内容。”
老年照护服务由谁买单?
如何为失能老年人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这需要评估先行。今年我国将在部分省市开展失能老人的评估和健康服务的试点工作。文件提出,将老年患者护理需求分为5个等级,也就是老人失能情况越差,护理等级要求越高。具备合法资质、有评估能力的相关医院、护理院等医疗机构承担相关评估工作。秦净提到,上海此前已有实线,将老年照护评估分为6级。
秦净:“主要包括老年人自理能力和疾病轻重两个维度。正常是照护0级,最高的是照护6级,比照护6级更高的就不是照护,而是建议病人到二级以上医院就诊。确定了老年人需要照护的标准,有了照护标准可以根据需求派遣照护人员上门服务。”
老年人对专业医疗护理服务呈现庞大而刚性的需求,但我国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体系并未建立起来,我国正在研究失能老人照护费用支付机制。也就是服务由谁买单?《关于开展老年护理需求评估和规范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出“各地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探索建立老年护理服务收费和保障制度。鼓励并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开发护理商业保险,以及与老年护理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为老年护理服务支付保障提供有力支撑”。截至2018年年末,商业保险公司参与长期护理保险试点项目约35项,覆盖人数约4600多万,长期护理保险基金规模约47亿元。中国银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副主任刘宏健表示,正在研究制定关于保险公司经办长期护理保险业务的规范要求。
刘宏健:“下一步,我们计划对保险行业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现状问题开展调研和分析,无论是从政策支持的角度,还是从监管的角度,初步形成推动我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实施意见。”
来源:中新网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