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武汉市东湖绿道(2018年11月23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发)
湖北有“千湖之省”的美誉,却曾因污水排放、过度开发利用成为“千湖之殇”。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三峡库区所在地,湖北是长江干流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和中部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地位特殊。
日前,记者跟随全国人大组织的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实地调研发现,为了守护母亲河,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湖北打响“城市黑臭水体整治”“非法码头整治”等长江大保护十大战役,开启一场绿色蝶变。
“明珠”重现
在武汉市中心,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东湖。东湖水域面积达33.62平方公里,是武汉一张重要的名片。然而20世纪80年代,随着周边商业开发,入湖废污水急剧上升,水质快速恶化,到20世纪末,东湖水质甚至变为劣V类。
21世纪初,武汉向东湖劣质水体“宣战”。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修复专家康玉辉博士是其中湖边塘治理工程的负责人之一。调控水位、晾晒底质、杀死湖底厌氧细菌、清除湖底垃圾,待恢复原有水位后,喷洒微生物分解湖底有机污染物,然后种植水生植物和放养水生动物,构建健康的生物链。“这种整治手段相比以往简单清淤,成本降低约四分之一,且不易出现反复。”康玉辉说。
经过一年多的整治,东湖核心区域水质已达到Ⅲ级,再现水清岸绿的美景。“我们的城市名片终于回来了!”康玉辉很是欣慰。
不只是东湖,数据显示,2018年,湖北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稳中趋好,全省179个监测断面,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89.4%,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劣V类断面比例为1.1%,同比下降2.8个百分点。
春风又绿长江岸
林雅丽是荆州市沙市区玉和坪社区主任,她还有另一个身份,是长江荆江段1.2公里长江岸线管理员。每天早上8点,她都要花40多分钟巡视自己管理的长江岸线,巡逻时发现垃圾、坏死树木、非法建筑时她会简单清理,再用手机记录并传给相关负责人员进一步处理。“以前我在岸线巡逻时,就是个‘捡垃圾的’,每次巡逻都能捡不少。但现在,走在干净的临江道上,工作成了一种享受。”林雅丽说。
湖北的崛起与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与码头密不可分。然而,由于多种原因,湖北码头一度呈现“小、散、乱”格局,不仅制约湖北航运吞吐总量,各种排污和生活、建筑垃圾也侵害长江。2016年以来,通过三轮雷霆行动整治,湖北已取缔各类码头1211个、泊位1383个、清退港口吞吐能力1.56亿吨,清退岸线长度150公里,复绿面积达809万平方米,春风又绿长江岸。
奏响环保与发展协奏曲
在长江宜昌段的一处江岸,记者看到一个被水泥封死的排污口。这个排污口本属于宜昌市兴山县属国有企业兴发集团。
兴发集团是全国最大的精细磷化工企业和三峡库区最大的移民搬迁企业。2016年以来,为了保护长江生态,兴发集团先后拆除化工厂、水电站、草甘膦膜处理车间等临江装置,累计拆除资产价值超过12亿元。
黄磷是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兴发集团坚持自主创新,攻克了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开发出一整套黄磷清洁生产工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被工信部作为典型经验,以技术输出形式在全行业推广。
记者了解到,长江保护法立法调研已于今年启动。在湖北各地,已有许多立法、监督方面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来源:新华社
编辑:毛紫叶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