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夜晚的琴台立交桥
日历标签
1988年5月14日,龟山脚下的琴台立交桥建成通车。这是武汉第一座立交桥。它位于三镇道路连通口的咽喉部位,对汉口、汉阳到武昌的车辆进行有效引道分流。
三十一载沧桑巨变,作为城市交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如今,立交桥在江城遍地开花,座座高架桥、跨江桥也好似条条飞虹,让大武汉的交通从平面走向立体,塑造出新的城市格局。
在建设这些城市交通动脉的过程中,众多桥梁设计和建设企业发轫成长,“建桥军团”成为武汉极具竞争力的城市名片。
一座立交畅通三镇咽喉
1987年,经过改革开放第一个10年的发展,武汉的交通面临着新的问题。彼时,从汉口、汉阳到武昌只有长江大桥一条通道,两个方向的车流在龟山脚下的汇合处形成一大堵点。于是,琴台立交桥应运而生。
昨日,楚天都市报记者现场看到,琴台立交桥稳固依旧,桥上车流密集。
资料显示,琴台立交桥呈“人”字型,全长841.71米,最大跨径28米,总投资2070万元,1987年开建,1988年5月14日通车。
既然是武汉首座立交桥,琴台立交桥的建设,意味着不论是设计还是施工,都面临着许多全新尝试。武汉航空港发展集团副总工程师邓利明曾参与建设琴台立交桥,他告诉记者,该桥江汉一桥方向的A线是一道半径较小的弧形,在架梁施工中首次采用了预制T梁与现浇梁相结合的方式;桥面防撞栏采取混凝土现浇,在保证安全可靠的同时,兼顾了与景观的协调性;桥墩设计为“Y”字墩,以节约地面空间……
邓利明表示,虽然当时的不少施工工艺、材料,现在早已迭代更新,琴台立交桥在武汉的众多桥梁中也不再起眼,但建设中积累的经验仍十分宝贵,该桥对畅通三镇交通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立体交通重塑江城格局
从琴台立交桥开始,邓利明此后又相继参与建设了1992年通车的武汉首座三层圆盘式立交桥——航空路立交、1995年通车的武汉首座苜蓿叶互通式立交桥——黄浦路立交等。
从最复杂的竹叶山立交、最环保的岳家嘴立交、最美观的卓刀泉立交,到首座全互通的三环线汪家嘴立交、连接二七长江大桥与二环线东湖路段的红庙立交、串联二环线与三环线的尤李立交、贯通四环线与汉蔡高速的新天铺立交、在建中的高达十余层楼的长飞立交……在建设者们的努力下,武汉的立交桥如雨后春笋,越来越多,越来越美,功能越来越强大。
如今的武汉三镇,从立交桥到高架桥,从跨河跨湖桥到跨江桥,一座座桥梁串联起一条条道路,让武汉交通从平面走向立体,重塑城市交通格局的同时,其本身也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之时,从高空俯瞰,有形如中国结的立交桥、有像飘逸彩带的高架桥、有恰似半轮明月的跨江桥,每一座桥梁都美轮美奂。
武汉建桥军团不断超越
这些精心设计、建设的桥梁,每一座都是武汉作为“中国桥梁之都”的缩影。
记者了解到,由中铁大桥局、中交二航局、中铁大桥院、中铁建大桥设计院、武汉航发集团等众多桥梁设计和建设企业组成的武汉“建桥军团”,随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而诞生。如今,国内国外、江河海洋、高山深谷,到处活跃着这些企业的身影,他们不断超越自我、创造世界纪录的步伐从未停止。
由中铁大桥局建设的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1700米的主跨一跨过江,建成后将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双层公路悬索桥,目前正在进行上层桥面的喷砂防腐、防水层喷涂、沥青摊铺作业。同样在建的武汉第11座长江大桥——青山长江大桥,即将进行合龙施工。
在国际桥梁建设的舞台上,孟加拉帕德玛大桥、坦桑尼亚基甘博尼大桥、中马友谊大桥等,都打上了“武汉烙印”,成就了“21世纪世界桥梁建设看中国,中国桥梁建设看武汉”的新名言。
来源:楚天都市报
编辑:毛紫叶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