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提醒】领导干部要警惕这四种“语言贿赂”

“语言贿赂”擅长嘴皮子上使神功,文字堆里翻筋斗,是一种只凭三寸不烂之舌,一杆灼灼生花妙笔,就可摘取“果实”的巧取之举,毫无实事求是之意,而有哗众取宠之心,是党内生活庸俗化、同志关系利益化的反映。

从某种意义上讲,语言上的贿赂比金钱贿赂更具有隐蔽性、欺骗性和破坏性。虽然所吐之言与法纪无涉,听不听由你,然而这样做一旦得逞,便能骗取领导的信任,从而干出丧失组织原则的事来,这会直接影响人们对领导干部整体形象的评价,于工作和事业发展不利。

“语言贿赂”的四种形式

一是奉承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看人下菜、投其所好,可以说,是那些蝇营狗苟之徒为受宠升官而惯用的伎俩,他们八面玲珑、虚与委蛇,时常用甜言蜜语换取领导的好感,以小的“投资”换取大的“效益”,从而达到个人目的。

二是客气式。在他们眼里,看重的是所谓的人缘、人脉、人情,奉行的是明哲保身,推崇的是“好人主义”,注重积累能够左右逢源、八面来风的人际关系,对明摆着的不良习气或歪风邪气常常以庸俗的客气忍着、让着、掩着、护着。

三是汇报式。因为工作漂浮,不善思考,不接地气,不明实情,只好通过“及时汇报”讨好领导,有时听到一点风声,无论是否属实,就立即摆出一副故作高深、故弄玄虚的架势,到领导那里汇报,或打“小报告”,以表忠心、套取欢心,讨个好印象。

四是排场式。用豪言壮语表白自己,用“语言的排场”“包装”领导,短话长说、短文长作,其兴趣不是密切联系实际,而是“联系实惠”,不是密切联系群众,而是“联系领导”,目的在于抬高身价,沽名钓誉,以获取某种私利。

自古至今,“语言贿赂”乃是一些人的常态,究其根源,就在于有人喜欢、愿者上钩,“官”念扭曲、私心太重。如果各级领导干部对那些擅长于察言观色、掷人下怀、卑恭折节、趋炎附势的“溜”“拍”之徒不予买账,尤其不让他们捞到“油水”、得到好处,“语言贿赂”就不会有市场,搞这种贿赂的人也会大为减少。

因此,警惕和反对“语言贿赂”,领导干部要从思想上筑牢拒“谀”防“俗”的堤防,多在慎“言”上下功夫。

如何在慎“言”上下功夫

“奉承”面前慎“甜言”

“说得比唱得好听”,即“甜言”。喜欢坐轿子、听赞歌的人往往易接受这种“甜言”,自以为言之不怍,没啥没啥,何不笑纳。其实大谬不然。因为喜欢别人奉承,常常会头脑发热、忘乎所以,甚至受骗上当,严重时还可能招来或大或小的工作失误,或多或少的名誉损害。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做到“甜言”面前不飘飘然,“蜜语”声中不昏昏然,极其重要的一条是:逆耳之言常听,阿谀奉承当忌。否则就会良莠不辨、好坏不分,让心术不正的人钻了空子。

“客气”面前慎“俗言”

唯唯诺诺、应声附和,即“俗言”。顺着、宠着,捧着、迎着,哄着、抬着,往往是上级对下级、下级对上级、同级对同级相互讨好、彼此吹捧的“客气”行为。这种行为背后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表面上看似和谐、一团和气,实际上是一种庸俗的客气,于是便出现了“自我批评谈情况,相互批评提希望”之类的“俗言”现象。

“汇报”面前慎“假言”

大言不惭、表里不一,即“假言”。不论是口头汇报还是书面汇报,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事实真相,有喜报喜,有忧报忧。作为党员干部,不仅要经受住金钱、美色的考验,还要过好辨别言辞真假、拒绝“语言贿赂”的“汇报”关。

“排场”面前慎“陈言”

贪大求全、套话连篇,即“陈言”。凡“语言贿赂”者必讲“语言的排场”。当有人企图用语言眩人视听,用陈言抬举自己时,不妨反躬自问其居心何在,从中看到问题的另一面,真正做到“修辞者、立言也,去其伪、立其诚”。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