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蝶变兴黄冈——看我市如何擦亮文化品牌

—— 提 要 ——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是国家之魂、民族之根、城市之基、民众之本。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深入推进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铸城、以文兴业,不断擦亮黄冈文化品牌、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提升市民文明素养。

 

  今日黄冈,古代与现代、传统与时尚,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文化蝶变催生文化自觉、自信和自立、自强,文化软实力正成为老区振兴的硬支撑。

  

当你漫步于美轮美奂的黄州遗爱湖公园,品味以东坡诗词命名的十二景区;

 

  当你走进金碧辉煌的黄冈黄梅戏大剧院,欣赏阳春白雪莫斯科交响乐;

 

  当你来到气势恢宏的黄冈博物馆,接受一场千年黄州的文化熏陶;

 

  当你徜徉在游人如织的东坡外滩,体验一次“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式文化休闲;

 

  当你踏上恒天黄冈文化创意城项目建设工地,看到那如火如荼的施工场景;

 

  当你驱车沿着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一天内实现瞻仰红色遗址遗迹,观光绿色生态美景,拜谒禅宗五祖的美好愿望……

 

  你一定会感受到,黄冈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万千新气象。

 

  10年“文化强市”战略的坚定推行,黄冈血脉涌动着自觉自信:一个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城市10分钟文化圈,农村10里文化圈”、“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讲东坡、论英雄、说禅宗、唱黄梅(戏)蔚然成风;捧回“中国书法城”、“中华诗词之市”、“中国东坡文化名城”等一批国字号文化名片。

 

  10年“文化繁荣”梦想的铿锵绽放,黄冈振兴澎湃出文化力量:黄冈原创黄梅戏,7次进京、八上央视春晚,走进宝岛台湾,走向国际舞台;黄冈制造的影视,叫响全国,获得2个全国“五个一工程奖”、2个华表奖、1个金鸡奖;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累计160亿元。

 

  大发展大繁荣的黄冈文化“蝶变效应”,折射出黄冈决策者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昭示着黄冈文化的美丽绽放。

 

  三次“黄冈讲坛”,唤醒文化自觉

  以文化人,黄冈道德群星辈出

  “一部湖北史,半部黄冈书。”

 

  2000年历史的眷顾,积淀了黄冈深厚的文化底蕴:

 

  红色文化,将帅如林,200多位将军同一个故乡;

 

  名人文化,孕育了毕昇、李时珍、李四光等1600多位古今名人;

 

  禅宗文化,这里是禅宗发祥地,有四祖寺、五祖寺;

 

  东坡文化,苏东坡在黄州完成753篇作品,“一词二赋”传颂千古;

 

  戏曲文化,黄梅戏、东路花鼓戏、文曲戏……灿若星河的文化资源,成了黄冈人引以为豪的家底。

 

  然而,长期以来,黄冈丰富的文化资源如同散落的珍珠,养在深闺人未识。一面头顶“红、农、贫”的帽子,一面坐拥丰厚文化资源没变成文化资本。

 

  文化千古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自觉,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将文化和旅游作为突破口,推动黄冈老区转型发展。

 

  爱之深,思之切。对黄冈文化深入钻研的市委书记、时任市长刘雪荣,三上“黄冈讲坛”:从2009年7月,以《人间绝版苏东坡》为题作“黄冈讲坛”首讲;到2011年11月讲《千年黄州》;再到2013年6月第三次登上“黄冈讲坛”,讲《东坡逸事说遗爱》,7年来,一股“兴文”热潮,激荡黄冈大地,持续升温。

 

  三次讲坛,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一条脉络清晰、路径明了、渐次递进的兴文“路线图”——

 

  如何寻找擦亮黄冈文化品牌的突破口?

 

  从最具特色的东坡文化开始,第一讲《人间绝版苏东坡》,被誉为一场黄冈文化大启蒙。

 

  刘雪荣从苏东坡的数字人生、黄州岁月、文化品格三个方面入题,让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东坡形象根植于市民脑海,引爆一股东坡热。

 

  成立黄冈市东坡文化研究会。东坡书画艺术研究、东坡美食研究、东坡诗词研究等方兴未艾,涌现出一大批东坡文化爱好者。倡导东坡文化进校园,兴起传统文化学教相长的浓厚风气。

 

  当东坡文化热潮持续升温,如何推进博大精深的黄冈文化大发展?

 

  第二讲《千年黄州》应运而生。第一次全面梳理,盘点黄冈文化富矿。

 

  “不说外地人,就连很多黄冈人对自己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也知之不多。”原市文化局党组书记夏剑平深有感触地说。

 

  讲坛上,刘雪荣以“四言八句三十二字”,深入浅出、绘声绘色地讲解千年黄州的历史文化,阐释黄冈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即兴演唱“哦嗬腔”,会场气氛高涨,掌声迭起。

 

  “刘市长这场讲座,不仅普及了黄冈文化知识,唤醒了黄冈人的文化自觉,还增强了黄冈干群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明进步的责任担当。”这成为黄冈人的共同感受。

 

  “讲东坡、论英雄、说禅宗、唱黄梅(戏)”——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名人文化建设的意见》等系列文件。

 

  推进文化大发展需要载体,怎么办?

 

  在第三讲《东坡逸事说遗爱》中,刘雪荣深入讲解遗爱湖公园的设计理念、文化内涵。“在遗爱湖公园讲苏东坡故事,在苏东坡故事中品味遗爱湖公园”,进一步普及推广东坡文化。

 

  三次讲坛,是一次思想大解放,也是一场文化盛宴大分享——

 

  三场讲座,千余人的职工活动中心座无虚席。时至今日,黄冈许多干部仍记忆犹新,感叹“犹如拨云见日,醍醐灌顶,感受了东坡文化和黄冈历史文化的魅力”。

 

  为提升黄冈文化普及的广度与深度,我市还邀请余秋雨、熊召政、刘玉堂等文化名人作客黄冈讲坛,进一步开阔黄冈人的文化视野,深化对文化意义地位的深度认同,更加增强了繁荣黄冈文化的自觉行动。

 

  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县市区发掘特色文化风生水起:麻城开发蜚声中外的移民文化,红安成功打造闻名全国的红色文化,黄梅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禅宗文化,蕲春成功打造轰动海峡两岸的李时珍中医药文化,英山有了独具特色的毕昇文化,武穴挖掘匡山文化……

 

  在遗爱湖公园,经常有文艺活动上演。在黄州七一水库边,老人们乐此不疲地吹拉弹唱,由一个团队发展到三个团队,其乐融融,一片祥和景象。

 

  春风化雨。10年来,黄冈文化中向上向善基因,孕育文明之花傲然绽放:“大别山师魂”汪金权、“孤岛医生”江志国、“英雄父子”王天喜王盼、感动中国的“移民书记”赵久富、以身堵爆英雄特警吴俊、跪地施救拾荒老人大学生余康颖等一批先进典型,引领时代风尚。

 

  润物无声。10年来,在弘扬东坡文化中,黄冈上上下下汲取无尽的智慧和激情,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黄冈工业挺进“千亿俱乐部”,农民收入突破万元大关。

 

  作为黄冈文化建设的亲历者、推动者的市作协副主席何存中感叹:“这十年文化春风化雨的作用,让黄冈从革命自觉走向文化自觉。”

 

  五大社会工程,增强文化自信

  以文惠民,黄冈崛起文化新地标

  “交响乐、芭蕾舞、歌剧、话剧,这些高大上的艺术,原来只能在电视里看看,如今在家门口也能看了……”3月27日晚,钱女士带着儿子从黄冈黄梅戏大剧院出来,大呼过瘾。

 

  自2015年12月28日晚黄梅戏大剧院开演以来,短短3个月,17场演出,场场爆满。

 

  当充裕的物质填满我们的生活,人们对精神追求愈加渴望。文化发展的目的在于惠民,文化发展的评判交给人民,文化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为人民”成为黄冈推进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

 

  曾当了多年市文化局局长的刘民华清楚地记得,2007年,时任市长刘雪荣第一次调研文化工作。从古赤壁旁的博物馆,到十三坡的黄梅戏剧院,再到群艺馆,“一路看来,简陋、沧桑、落后的设施,让刘雪荣心情沉重”。

 

  建设文化强市,关键是要有阵地,让群众演有舞台,乐有场所。基于这一理念,2009年,市委、市政府启动市区五大社会发展项目建设:老年大学、黄梅戏大剧院、博物馆、体育中心、中职学校。

 

  为加速推进,市政府创新思路和机制,五大项目捆绑式建设,一起决策、一起部署、一起推进,形成合力,一个个项目陆续竣工。

 

  走进一座城市,最快了解她的方式莫过于拜访博物馆,像大英博物馆之于伦敦、卢浮宫之于巴黎……2010年11月,黄冈博物馆新馆巍然屹立在东方广场旁。去年11月,大型跨国文化交流活动“和而不同·东北亚书画汇”在这里成功举办。开馆以来,已接待参观者近200万人次。

 

  省文联主席熊召政参观黄冈博物馆新馆后,由衷赞叹:“博物馆这一鄂东文化新地标的出现,充分体现了黄冈领导关注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品位的决心与担当。”

 

  2011年9月,黄冈市第一所老年大学竣工,这是一座能同时容纳5000人学习、娱乐和健身活动的综合性场所。

 

  历经5年建设的黄梅戏大剧院于去年12月底正式投入运营,结束了黄州城无一处像样演出场所的历史。剧院引入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运营管理,保利将其纳入全国演出网络,黄冈老百姓从此在家门口享受到与一线大城市同等规格的文化大餐。

 

  与黄梅戏大剧院隔路相望的,是1月30日投入使用的新黄冈艺校,比老校区扩大近7倍,致力于打造文艺人才培养基地。

 

  中职学校已竣工,正在推动合作办学。市体育中心2万座位的主体育场即将竣工。这是我市投入最大、体量最大、工程量最大的体育场馆,让黄冈的城市功能更加完善。

 

  黄冈美术馆正在装修,不久就可以正式对外开放。

 

  背负历史文化名城的荣光,远道游客来黄州,能看什么?玩什么?这个曾让黄州人尴尬的问题,随着一批文化新地标的崛起,黄州人有了自豪的话题:“不到遗爱湖公园不算到黄州。”

 

  因苏东坡在黄州写下《遗爱亭记》而得名的遗爱湖,从2006年起,经过10年建设,一片荒湖蝶变成华中最大的集东坡文化、生态建设、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开放式公园,吸引全国百余家媒体争相报道,被誉为黄冈的文化客厅和城市名片。

 

  清晨日出,夕阳西下,抑或华灯初上,成群结队的市民徜徉其间;每逢节假日,前来娱乐休闲的市民和外地游客络绎不绝;更有一批批慕名而来的外地党政考察团,如果刘雪荣陪同,定会亲自当起讲解员,“遗爱十二景”中讲述东坡轶事信手拈来,介绍东坡诗词赋脱口而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团风县图书馆、浠水县博物馆善本书库、黄州区农民画馆、龙感湖文体中心、罗田县胜利文化站等一批文化工程相继建成。

 

  红安县投资3.5亿元精心打造集大剧院、博物馆、文化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11个项目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文化中心,于去年底投入使用。

 

  蕲春县按照“乡镇一站一团一场,社区(村)一室一队一点,组级一户一人一栏”“三个三”的模式,不断完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

 

  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建学说,这10年,是我市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文化生活得到更好保障的10年。

 

  如今的黄冈,已形成市、县、乡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黄冈的百姓,读有书屋、演有舞台、看有影厅、跳有广场、讲有故事。

 

  打造四大节会品牌,坚定黄冈文化自立

  以文铸城,黄冈黄梅戏唱红海内外

  

2011年5月21日晚,刘雪荣带领湖北省黄梅戏剧院演职人员首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倾情献演大型现代黄梅戏《李四光》,用本土戏曲演绎本土名人。这种全新的表现形式,让近5000名首都观众感受到“娘家黄梅戏”的魅力。

 

  “很震撼、很感动,没想到黄梅戏剧种把李四光演绎得淋漓尽致!”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现场观看后,走近演出团队称赞道。

 

  担纲主角的湖北省黄梅戏剧院院长张辉感慨道:“是黄冈这片浓厚的文化土壤成就了黄梅戏,培育了我。”

 

  张辉忘不了,2006年他刚任湖北省黄梅戏剧院院长,面对投入不足、设施简陋、优秀人才流失、剧院濒临倒闭的困境,一筹莫展。

 

  时任市长刘雪荣第一次约他便开门见山:“黄冈是黄梅戏的娘家,为保护和弘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愿意为黄梅戏当好后勤部长。”

 

  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黄梅戏发展:增加年度预算170万元,拨付800余万元给职工购买养老保险,配备演出车,投资3亿多元建成全国一流的黄梅戏大剧院,每年新增170万元精品剧目创作专项经费,40万元培养文艺人才和奖励精品文艺创作。

 

  天道酬勤。短短几年间,张辉领衔的省黄梅戏剧院浴火重生,以再现黄冈名人形象为突破口,上演了《李四光》等20余台黄梅戏精品剧目,将黄梅戏从黄冈唱响全国,走向全球。黄梅戏,成了黄冈一张崭新的城市文化名片。

 

  独树一帜的文化精品,是文化强市的重要标志。

 

  如何实现这个目标?黄冈的路径是:以节出戏、出人才、出精品,创品牌。

 

  几年来,黄冈成功打造了“三节一会”文化品牌——中国黄冈大别山旅游节、中国东坡文化节、湖北黄梅戏艺术节、黄冈市运动会。

 

  因苏东坡诗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2010年,黄冈市与惠州、儋州、眉山三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并轮流举办东坡文化节。

 

  湖北省黄梅戏艺术节,是由省文化厅和黄冈市人民政府主办的节会,每三年举办一届,至今已连办8届,成为湖北省著名文化品牌,受到省政府嘉奖。

 

  一次次节会,担当了“出戏、出人才、出精品”的角色——

 

  这10年,是黄冈文化创造力空前迸发、戏曲创作百花争艳、精品迭出的10年:

 

  黄梅戏《李四光》《东坡》《李时珍》《活字毕昇》,东路花鼓戏《麻城凤儿》,文曲戏《草鞋老太爷》,楚剧《黄安秀才》等一批黄冈本土文化精品剧目,唱红全国舞台。逐渐形成独树一帜的鄂派黄梅戏,成为中国黄梅戏领头羊。

 

  这10年,是黄冈文艺人才培养速度最快、质量最好、新星闪耀的10年:

 

  “中国黄梅戏第一小生”、梅花奖得主张辉唱红海内外;谢思琴、董小满、王刚等一批青年演员崭露头角。

 

  通过运动会,我市向省队输送运动员15人,入选省“新苗工程”60人,13名黄冈籍运动员代表湖北参加全运会,获得2块金牌。

 

  一次次节会,实现了“市场、学堂、效应”多赢——

 

  这10年,是黄冈文化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两只手”作用成果丰硕的10年:

 

  2009年第七届湖北省黄梅戏艺术节暨黄冈地方戏曲新作展演,首次引入“社会办节、市场运作”模式。先后吸引北京国泰恒生投资公司、北京眉州东坡万景公司等多家企业赞助,形成合力,实现共赢,实现了小投入、办大节的有益尝试。

 

  四年一届的市运会被誉为“黄冈奥运会”,已举行了四届。第一届在黄州全由政府掏钱举办;2007年,二运会在黄梅举行,首次启动全市火炬传递,市场运作;三运会时,我市在全省率先提出市级运动会的申办模式,在蕲春、武穴两强相遇中,武穴胜出;四运会申办,浠水后来居上。过去的“烫手山芋”如今成了“香饽饽”。

 

  这10年,是黄冈文化加速“请进来”、“走出去”、影响力日益增强的10年:

 

  以节会为课堂,2009年“七艺节”,邀请著名学者余秋雨解读中国文化。2013年“八艺节”,第一次组织鄂赣湘三省六个剧种10个专业团体10台优秀剧目展演。

 

  2010年10月,首届中国黄冈大别山旅游节上,举办“苏东坡生命之旅城市市长峰会”,刘雪荣邀约18个城市市长,共同签署《友好联盟合作框架协议》,约定共同打造“东坡旅游”品牌。

 

  2012年9月,在黄冈举行的第三届(黄冈)东坡文化节,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以及企业家齐聚黄州,开展东坡文化产业论坛暨“(3+1)城市市长对话”,签订四市友好合作框架协议,发布东坡文化产业城市联盟宣言。签约项目共15个,总投资128.67亿元。

 

  2009年以来,黄梅戏《李四光》《东坡》《李时珍》《活字毕昇》7次进京——先后在人民大会堂、国家大剧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长安大剧院演出;后又赴海外演出。黄冈文化品牌,受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观众热捧。

 

  2015年,在市长陈安丽的直接策划和组织下,黄冈多家文艺团体组成黄冈市师生艺术团,以《千年黄州的问候》为主题,赴美国5所高校孔子学院交流巡演,广获好评。

 

  这10年,是黄冈市民艺术素质、文化品位、文明素养提升最快、最好的10年:

 

  “七艺节”、“八艺节”,连续2届万张戏票送百姓,让市民在论道中提升品位,在欣赏中弘扬技艺。

 

  2013年“八艺节”,第一次开展黄梅戏折子戏、综艺节目、戏迷展演、市直机关学唱黄梅戏成果展演、社区普及黄梅戏比赛等7台文化惠民专场演出,数十万群众共享艺术节。

 

  弦歌处处,遍及城乡;文化自立,舒展我们兼收并蓄的胸襟气度。文化铸城,改变黄冈。是悄然,也是看得见的必然。

 

  “文化+”引领转型,迈向文化自强

  以文兴业,“黄冈制造”闪耀国产剧市场

 

 对于文化底蕴深厚的黄冈而言,经济与文化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如何把文化资源变为文化资本,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

 

  在长期实践中,黄冈探索出了一条“文化+”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自强之路。

 

  2006年10月,履新不久的市广电局局长范从政萌生了一个梦想:冲刺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他认为,把黄冈文化搬上荧幕,是突破口。

 

  实践证明,文化+影视,是将文化禀赋转化为文化产业的通途——

 

  2008年,歌颂革命时期英雄儿女的电影《黎明行动》问世,开播十日票房收入达2600万元,开启了黄冈影视产业的破冰之举,实现我市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零的突破。

 

  2013年,以黄冈教育文化为创作背景的电影《全城高考》、《青春派》,双双获得中国电影最高荣誉“华表奖”;《青春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票房收入突破4000余万元。

 

  2014年11月,省、市委宣传部与红安县委联合录制的讲述共和国开国将军故事的电视剧《铁血红安》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后,每天到红安影视城观光的旅客是之前的5倍;红安花生、红安绣活、红安苕等在《铁血红安》中频频亮相的红安特色产品,在网上热销;吸引香港卫视和北京视新传播公司投资80余亿元,在高桥镇建设万亩东方影城和藏龙湾文化创意城。

 

  一花开放万山红。短短8年,20多部“黄冈制造”闪耀国产剧市场。黄冈影视产业形成了系列化、产业化和链条化的发展,被业界誉为影视产业的“黄冈现象”。

 

  纵观每一部成功之作,都融入了厚重的黄冈文化元素。

 

  8年8部上乘之作,“黄冈电影第一人”范从政认为,黄冈的影视之路才刚刚起步,黄冈丰厚的文化,能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元素还有很多。

 

  已经退休的范从政正在忙着几部影视剧:与中央电视台达成意向,即将开拍反映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大型军事题材电视连续剧;与教育部形成共识,今年拍摄《乡村女教师》,传播大别山教师精神。

 

  繁荣的影视产业,启发黄冈人形成“文化+”理念,点燃了振兴黄冈的火炬。

 

  以“文化+”商业,发掘东坡文化——2012年2月,市区引进北京眉州东坡万景公司,投资10亿元,在风景秀丽的遗爱湖畔,成功打造东坡外滩商业文化项目,王家渡火锅、眉州小吃、眉州东坡酒楼等弘扬东坡餐饮文化品牌,很快广受热捧,被评为“湖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以“文化+”商业,弘扬以浠水文化为核心的楚文化——2013年东坡外滩置业公司进驻浠水,打造集文化、商业、居住、旅游为一体的中国首个荆楚文化体验式城市综合体——万景·凤凰城。

 

  以“文化+”商业,弘扬孝善文化、创新地域文化——2014年,东坡外滩置业公司与麻城市合作,合力打造移民文化产业园。

 

  在“文化+”理念引领下,我市出台《黄冈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等多个文化产业发展纲领性文件,并成立黄冈市文化旅游产业招商分局。

 

  2013年8月,我市首次组团走出家门“卖文化”,在武汉举行文化旅游招商推介会,签约项目40多个,协议投资近500亿元。

 

  中国企业500强——恒天集团有限公司决策者,听到市领导如数家珍介绍黄冈的文化资源,相见恨晚。2013年进驻黄冈,投资百亿元,建设黄冈恒天文化创意城项目。

 

  这是一个集产、城、文、创于一体,黄冈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辉映、文化与商业相融合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一期工程“嗨派蛙”水上乐园将于今年下半年投入运营。所有工程建成后,将形成百亿级的文化创意产值。

 

  文化+旅游,全市形成一个核心,多点支撑,一县一品态势:

 

  城区以东坡文化为核心建设“中国名人之都”;

 

  黄梅与鄂旅投携手,投资50亿元,打造“世界禅修之都”。预计2017年,五祖寺景区游客量可望达到80余万人次;

 

  蕲春引进省联发投投资40亿元,建设李时珍国际健康文化园,已形成李时珍医药文化之旅的规模效应。

 

  目前,全市文化企业1468家,5大文化产业项目被命名为湖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10年擦亮黄冈文化品牌征途中,“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黄冈老区精神,是黄冈人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

 

  “蓄之以道,养之以德”,十年磨一剑。今天的黄冈,文化蝶变效应,处处彰显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自信。耳畔萦绕着著名歌唱家刘和刚倾情演唱的《千年黄州》——

 

  “诗词歌赋里,迷恋你太久,

  千年积淀,孕育你的深厚,

  大江东去停不住那脚步;

  赤壁怀古东坡把爱遗留;

  ……多情大别山,风流看黄州;

  这样的胜景天下哪里还有!”

 

  来源 | 红楚传媒

【作品(包括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留言后台删除】

(作者:云上黄冈)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