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悲壮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有这样一支特殊的队伍:它人数最少,却走出了97名共和国的将军;它孤军奋战,转战万里,历经数百场战斗却最先成功抵达陕北,为中央红军落脚陕北奠定了重要基础。
它重建于大别山脚下的小山村,诞生了传唱至今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曾被毛主席称赞为中国革命立下大功。它就是从湖北红安走出的红二十五军。
大别山南麓、倒水河畔,红安县七里坪镇檀树岗村,一座庄严的纪念碑静静矗立河边,上面刻着: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重建地。
84年前的冬天,红四方面军主力西行川陕后,中共鄂豫皖省委决定以留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5个红军团为基础,重新组建了红二十五军,独立支撑起根据地的武装斗争。红安县党史办副主任辛向阳:“因为没有红军的主力部队,这个,根据地内受到了很大地摧残。我们的统计资料显示,32年底到33年初的三个月时间里面,我们红安县,一个县被杀掉的人就有十万人。这个数字很触目惊心。要是有红军,有主力红军,有红军的大部队在这里,那国民党就不会这么肆无忌惮。”
沈泽民,这位浙江省桐乡籍的共产党人,就是著名作家茅盾的弟弟。当年,也是红四方面军西去以后,留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最高领导人。
在红安县天台山管理处的对天河村,至今仍然保留着当时中共鄂豫皖省委、红二十五军军部的旧址:三间青砖瓦房,历经80年风雨,墙壁已经斑驳,地板也已发霉。1933年11月,根据地处在最艰苦、最困难、最危急的紧要关头。沈泽民就是在这里思考红二十五军的走向。他也将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留在了这个小山村。辛向阳:“当时二十五军发明了一个对敌的方式叫做“便衣队”。这个便衣队应该是最早的,创建是红安人。就是两三个人、三四个人带着短枪、匕首深入到群众中去,平时的时候看上去跟老百姓没什么区别,但是一旦当地的恶霸做一些很出格的,反革命、欺压群众的事,他们就会秘密的采取行动。”
对天河村党支部书记朱茂爱从小生长在村子里。他听老人们讲述,当时,对天河一带的革命形势很好,农民协会、妇救会相继成立,但也招来了国民党的反复围剿、搜山:“当时是湖北河南两省的必经之路。每年,两省交界的地方都是,都有驻军,他像上班的每年都要搞几次,主要是为找到红军找到共产党,消灭共产党在这个地方的有生力量,每一两个月要进来搜一次山。”
老人们清楚地记得,1933年2月6号,国民党为了搜寻游击队,将避入深山的两千多名老百姓逼到村子东南面的平头岭,用机关枪扫射,除有三个人侥幸活下来以外,其余的全部遇害;天台山地区当年人口有2483人,经过这次屠杀,只剩下了183个人。新中国成立了近七十年,这里的人口仍然没有恢复到当年的人口数量。朱茂爱:“大革命以前我们对天河村有1400多人,现在还只有445人。现在的话,还有5个村,5个湾子已经还没有恢复。当时国民党到这个地方来烧杀抢掠,烧光了,杀光了,杀绝了,现在,其实我们村的大部分都是移民过来的, 70%是移民过来的。”
就是在这样残酷的斗争形势下,当地百姓依然冒着生命危险来保护病重的省委书记沈泽民。白天把他藏在山洞里,晚上再背回村子里,藏在夹墙中。牺牲前,这位省委书记还在山洞里完成了写给中央的报告,总结革命方法、剖析自身错误。朱茂爱:“白天就把他送到这个洞里藏着,生病的时候,做了一个床就在这里躺着,有一个姓刘的老人专门送饭给他吃,晚上把他背回去。送红薯、南瓜、 稀饭,那个时候老百姓也没得吃的。”
1933年11月20号,沈泽民病重去世。当地老百姓用两幅门板作为棺材,把他埋葬在了这片红色的土地上。1年以后,红二十五军按照中央指示,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了长征。
关于红二十五军,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是,强调部队纪律的《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竟然就诞生于红二十五军并传唱至今。
红安县党史办副主任辛向阳介绍,在鄂豫皖地区,革命歌谣是当时宣传革命、传播革命思想的很重要的手段。从我们熟知的“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到脍炙人口的《八月桂花遍地开》都诞生在这里:“在大革命时期就很红火,现在收集起来的鄂渝皖的红歌应该在不下千首,红安大概有五六。”
据考证,1929年底,红军内部已开始传唱《红军纪律歌》。红二十五军长征中,当时的黄安人、红二十五军政治部秘书长程坦找到时任宣传科长的刘华清,建议把军长从中央苏区带来的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条款编成歌曲在部队中传唱。两人一拍即合,最后用红安革命歌谣《土地革命胜利了》的曲调,编成了《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对部队进行纪律教育。
长征到了陕北以后,这首歌唱响延安。后来随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演变,一直传遍全中国,成为“红色经典第一歌”,也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对革命文化的一大贡献:“二十五军跟陕北红军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合的时候,有一个会师,开了一个大会,像现在的部队也拉歌嘛,他们也拉歌。红二十五军就一起唱这个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一唱出来,把陕北红军都惊呆了,说这个歌唱这么好听,后来逐渐这个歌就流传。”
红二十五军从红安出发时,是一支平均年龄不到二十岁的娃娃兵队伍,然而,它党性强、有担当,在孤军长征的途中主动迎接党中央,为保卫中央红军牵制敌军兵力、切断西兰公路18天之久,政委吴焕先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它勇于斗争、善于斗争,万里长征人员不减反增,并走出了97名共和国的将军。
如今,位于红安的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中,一幅幅照片、一件件遗物依旧在讲述着红二十五军的峥嵘岁月;烈士陵园里,已经被迁葬于此的沈泽民,和14万黄安烈士一起,静静接受着后来者的瞻仰、祭奠。他们的血将黄安染成了今天的红安,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铭记:“我们是很受教育,很受感动,起码我们到了60岁要为下一代要更好的,要按照老前辈的路走,不能走歪路,按上面中央干部要求的,很好的培养下一代。”
来源:长江云
编辑 陈 兰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