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一中以系统改革驱动高考质量跨越式提升——山区县中的教育涅槃

过本科特殊控制线(一本线)301人,首次冲破300人大关;优秀学子刘漪以671分的高分叩开清华大学大门,另有50余名学生被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录取。2025年,英山一中创下近十年高考最佳战绩。

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不仅让学校在全县教育表扬大会上捧回“高考质量奖”,更成为县域高中在资源有限、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凭借自身改革实现“县中突围振兴”的生动样本。

回溯两年前,这所学校还处于发展低位徘徊期。如今的蜕变,源于2023年秋新一任领导班子上任后,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掀起的一场全方位教学改革——从管理机制到课堂生态,从师资培育到育人实践,一系列环环相扣的举措,激活了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让这所山区县中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党建领航+制度创新

筑牢质量提升“硬根基”

“教育必须姓教,一中更应该姓教!”校党委班子在深入调研后,向全校师生亮明了坚定的态度。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就此拉开序幕。改革首先从领导作风转变开始,班子成员率先践行"三深入"工作法:2023年秋季学期累计深入年级组21次、教研组26次,随堂听课156节,实现了对教学一线的全覆盖。

青年教师彭勋对校领导的"推门听课"记忆犹新:"他们不仅认真记录课堂教学情况,课后还会与教师深入交流,共同分析教学中的得失。”这种“沉浸式”调研,让“高三复习课重进度轻反馈”“青年教师备课缺乏针对性”等45项苗头性问题得以及时发现,16项长期困扰教学工作的瓶颈问题通过每周召开的党委“周周清”例会得到有效破解。

制度革新是确保改革落地的重要保障。学校对原有规章进行全面梳理与修订,新出台《教职工考勤制度》《班主任工作考核方案》等11项核心制度。最具突破性的是,学校彻底打破了"大锅饭"格局,明确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分配原则,建立了教学成绩与绩效奖励、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直接挂钩的激励机制。“现在成绩好坏直接关系到个人收入和职业发展,大家都充满了紧迫感。”青年教师陈亮坦言。

教学常规的“严把关”,则为质量提升守住了底线。学校创新推行“闭环双查”机制:教务处、教研处每月开展“全覆盖普查”,年级组每天进行“随机巡查”,从教案编写、作业批改到课堂纪律,全部详细记录,发现问题当日通报、限期整改。截至目前,学校优秀教案占比从改革前的65%跃升至90%,“全批全改、面批面改”成为教师作业处理的标准要求。

课堂改革+师资培育

激活教学提质“源动力”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容不得半点‘表演’,必须还原真实的教学状态。”校长方爱武的这句话道出了课堂改革的核心理念。不同于以往“提前通知、精心准备”的预约听课,学校大力推行“三不三直”听课模式——不预设班级、不提前彩排、不干扰教学,直入课堂、直面问题、直给对策。

两年来,由校领导、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组成的听课团队累计听课328节,形成了涵盖“教师语言表达、课堂互动设计”等56项问题的清单,课后即时反馈率达95%,整改达标率85%。听课团队不仅指出问题,更重要的是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水平。

针对教学工作中暂时落后的教师,学校建立“精准约谈”帮扶机制。这种约谈重在“提提醒、支妙招”,既传递改进压力,也赋予成长动能。一位教师表示:“那次谈话让我既感压力,又深受启发。”此后,他的教学水平显著提升,所带班级成绩进步明显,成功实现了从“薄弱”到“典型”的转变。

师资队伍“青黄不接”曾是学校发展的“痛点”。如今,“青蓝工程”让薪火相传有了清晰路径。学校组建“名师导师团”,先后结对102对教学师徒、27对班主任师徒,明确了"导师示范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徒弟打磨拜师课、汇报课、出师课"的培养流程,并严格落实"每周一次谈心、每月一次检查、每季度一次竞赛"的帮扶机制。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教师要懂高考,才能教好高考。”学校每年举办青年教师解高考题比赛。今年8月,102名青年教师全员参与,涵盖高考九大学科,校党委书记黄新柳亲自巡考,严禁携带任何资料,全程独立答题。“自己做一遍高考题,才明白学生哪里容易卡壳、哪些知识点是重点。”教师黄蕾在赛后表示。

以生为本+协同发力

书写县中振兴“暖答卷”

“教育不是流水线,要像园丁一样,读懂每朵‘花’的生长节奏。”英语教师刘娜深有感触。她曾接手一个高一班级,40名学生无人主动开口读英语。刘娜没有批评,而是每天早自习带头跟读,鼓励学生:“声音可以轻,但不要停;速度可以慢,但要一起走。”3个月后,曾经寂静的教室响起了琅琅书声。

数学教师邹艳君用“一碗热汤”诠释了“育人先育心”。从2025年2月开始,每逢大考,她总会炖好鸡汤、牛肉汤送到教室。“孩子们任务重、压力大,一碗热汤既暖胃又暖心,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被关爱。”学生汪锦秀曾因数学成绩差而沮丧不已,邹艳君为她定制“阶梯提升计划”,一路陪伴她奋力追赶。高考前,还捧着一束向日葵家访,卡片上写着“你比想象中强大”。最终,汪锦秀数学考出98分,成功过线。

"协同发力"是英山一中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策略。学校构建“校领导蹲点—处室督促—教研组落实”三级教研网络,各学科摒弃“单打独斗”,探索出特色教研模式:语文组聚焦“大单元教学”,数学组推行“解题思维可视化”,物理组强化“模型建构”。高三年级通过校际横向对比、纵向数据回溯,精准分析每个班级、每个学科的优势与短板,形成“人人献策、全员攻坚”的备考氛围。

“我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举措,只是把‘以生为本’‘质量为王’的理念,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次批改、每一次谈话中。”校党委书记黄新柳说。如今,英山一中的改革不仅结出了高考成绩的“硕果”,更让教师队伍焕发活力——教师获市级以上教学竞赛奖项同比增长150%,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优良率提升至92%。

在困境中突围、在逆境中追赶,英山一中用两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县中振兴”的密码,不在于资源多少,而在于是否有“刀刃向内”的勇气、“精细务实”的作风、“以生为本”的初心。这所山区县中的教育涅槃,为新时代县域高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生动范本。

记者 万涛 李娇 通讯员 刘春利 杨崇保 陈玉龙

编辑 曹慧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