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黄冈报道(通讯员 舒智慧)在茶商遍地的英山,姜保益属于那种不起眼的茶企业主,组建于2007年的茶草堂产业科技有限公司也是茶界的新生儿。
1996年,没有店面,没有加工厂,一只蛇皮袋,一辆自行车,为了生计的姜保益加入当时的茶叶贩子队伍,买进卖出,开启自己的茶界人生。时隔多年,他形容当时的自己就是一棵刚刚栽下的幼茶苗,望天生存,抗风险能力极其脆弱。有时候,一天赚不到几块钱还得赔本。
每天穿行于街头茶叶市场,姜保益像一个偷师的中医学徒,跟着其他人一起,蹭学“望、闻、问、切”一小袋茶叶的做工,香气,汤色,行情。在折腾与倒腾中,逐渐变身为一个老练的小茶商,有了自己的固定客户,有了自己的小店面,经营规模和效益也不断增长。
“就像品茶是个慢工细活,一棵茶苗的成长也需要一个经霜历雨的过程。”2007年,姜保益终于有了自己的茶企——英山茶草堂产业科技有限公司。也从这一年开始,他开始走上链条式的茶企发展道路。下马头千年坪,久负盛名的高山茶园;大别山主峰天堂寨吴家山村,云雾缭绕的高山基地;闵河,风景秀丽的水畔茶园,姜保益开始逐步扩张自己的茶叶基地,打造属于自己的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条。
做个体商贩与做企业负责人完全是两回事。1975年出生,读书不多的姜保益说,如果最初当个小茶叶贩子是第一道门槛的话,那么公司成立带给他的是一次转折性的挑战。因为与当个小商贩买进卖出、单打独斗不一样,一个企业所涉及的不再仅仅是一斤茶叶买进多少,卖出多少,赚赔多少,还涉及到企业整体要素配置,从原来的单纯市场转向种植、加工、包装、品牌打造以及市场开拓一系列综合问题。
一年,两年,三年.....每年茶叶上市季节三更起,五更眠,头日下午进山收鲜叶,晚上熬夜制新茶,次日上午市场忙销售。原本秀气的姜保益风里来雨里去,沧桑开始爬上额头,斗志却不减。他深知在英山茶界,略显单薄的茶草堂实际上依然如同一棵幼苗,远远未能步入茶企第一方阵。他思考的,他要做的,是如何以百年老店思维继续积累。
学习,向他人学,向市场学,向书本学。姜保益深知茶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文化。偶有空闲的时候,他喜欢与懂茶的人喝茶,论茶,探讨茶产业发展之道,或者走出去,结交各地茶友,汲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现在他已经是高级茶艺师。
种好茶讲规范,做好茶靠师傅。长期浸淫茶道,姜保益懂得做企业如泡茶,光有好茶没有合适配套的茶具、氛围也不行。他特别注重公司员工业务能力的提升。2016年,他专程带着公司制茶师傅到福建取经学艺,回来试制红茶取得成功。而且公司所属四名制茶师傅都取得了专业资格等级证书,连他老婆都娴熟于茶艺表演。
业不在大而在精。姜保益的茶草堂确实不大,每年营业额不过二三百万元。但是他在自己的客户群却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并有自己长期固定的客户,且朋友遍布五湖四海。这缘于姜保益的诚实与厚道。用他自己的话说,喝茶也是一种习惯,市场上的交往如同恋上某种茶。茶人做人,就该保持一如既往的品质,醇厚,留香。想来,这也是不善总结的姜保益内心深处的茶企价值观。
生于大山长于大山的姜保益对高山,对高山茶有着独特的眷恋。长期以来,他执着于耕耘高山生态有机茶,他说这符合市场的需求趋势。本着这个认知,他坚持先求质,再求量。量力而行地用心打理好自己几百亩高山茶园,致力于精品打造。而对自己山下茶园,定位于红茶方向进行发展。他坚信,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有回报。
如果有可能,会不会选择转行?虽然发展的步子不快,走了一些弯路,但是面对这个问题,姜保益毫不犹豫地说了不。他说自己现在人生四十,恰如一杯茶入二泡,一棵茶树刚入采摘期。虽然企业不大,但生在茶乡,心植茶魂,执念就是对每一个茶季的守望。
编辑 何雪萌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