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学术圈!花费上亿造出“垃圾”,被称为“最大丑闻”

 

近日,著名的美国反论文抄袭网站“剽窃监督”根据网友举报,从调查一篇剽窃的论文入手,顺藤摸瓜获得惊人发现:一些旨在敛财的“掠食性”期刊与代写论文的“枪手”公司狼狈为奸,疑似为研究人员批量生产、发表学术论文。

这家网站的编辑告诉新华社记者,这可能是世界科学史上论文代写公司与“掠食性”期刊或出版商瞄准中国作者的“最大丑闻”,这些“枪手”公司和敛财期刊尤其爱瞄准中国研究人员。负责运营SCI(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汤森路透集团也表示,将对有关杂志进行调查,可能会把它们从SCI数据库中删除。

 

一篇论文引发深度调查

 

“剽窃监督”是一家在科研界颇为有名的反论文抄袭剽窃网站。这家网站20日发表报告说,上周有匿名网友举报中国某医院研究人员的一篇论文涉嫌严重剽窃,但没有提供详细证据。于是,网站编辑利用英文查抄袭软件“艾普蕾”进行核查,结果发现,被举报论文的文本抄袭比例高达31%。

 

网站编辑对比了与这篇论文相似度较高的5篇论文,结果发现,被举报论文的图2、图3和表2与其他论文中的相关图表几乎一模一样,区别只是个别数字与字母不同。而这5篇论文虽然发表在不同刊物上,作者也都是中国研究人员。

 

 

左右两边是被不同论文引用的“图三”,可以看出,其内容几乎完全一样。(网络图片)

 

此后,这家网站的编辑重点调查了发表被举报论文的杂志《遗传学和分子研究》,结果发现,这份杂志虽然远在巴西,汤森路透集团评定的SCI影响因子也只有很低的0.764,但在万里之外的中国却很受欢迎。2015年这份杂志发表2056篇论文,其中有1605篇来自中国研究人员,比例高达78.1%。他们认为,这份杂志要么审稿很容易通过,要么就不审稿,要么没有使用论文查重软件系统,要么编辑能力不行。

 

这家网站又查了一下与被举报论文发表在同一期杂志上的其他论文,结果发现,多篇中国作者的论文都使用了上述图3。至此,网站编辑认为,《遗传学和分子研究》是专门瞄准中国研究人员敛财的一份杂志,发表上述另5篇论文的杂志可能也有问题存在。

 

进一步的问题是,为什么所有这些中国作者的论文都喜欢那个图3呢?调查又发现,虽然这些论文作者来自中国不同机构,但所留电子邮件地址都是163邮箱,而且前3个字母是“doc”或前4个字母是“manu”,代表“医生”或“手稿”;所有论文都在去年发表,而且其中5篇发表在《遗传学和分子研究》同一期,一些还是在同一个月内投寄。这说明,可能是论文代写公司批量炮制了这些论文来投稿。

 

 

网上充斥代写广告(来源:网络)

 

“枪手”公司勾结“掠食性”期刊

 

“剽窃监督”网站编辑林赛·韦恩对新华社记者表示:“科学论文代写公司和掠食性杂志或出版商‘心有默契’,瞄准一些有需求的客户。”

 

科学论文代写公司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枪手”,他们收钱帮人写论文,而内容常常是粗制滥造,或干脆是剽窃和造假。

 

“掠食性”期刊则是国际学术出版界对某些旨在敛财的期刊的称呼。这些刊物往往是开放获取期刊,这是近年来新兴的学术出版模式。传统学术刊物《科学》《自然》等采取读者付费模式,作者一般不为论文发表付费。而开放获取期刊对读者是免费的,由论文作者付版面费,通常只以网络版形式存在于互联网上。现在的开放获取期刊良莠不齐,有一些严肃的刊物得到认可,但也有一部分以学术之名敛财。

 

“我们从来没有在新闻报道里听说过代笔论文数量比我们发现的还要多。当然,(实际)造假的数量可能比我们发现的还要多得多,但要追查下去,一一进行比对,太耗时间了,”韦恩对新华社记者说,“我们从来没有发现至少5篇图很相似的中国作者论文能发表在同一份SCI杂志的同一期上。因此,我们相信,这是世界科学历史上论文代写公司与‘掠食性’杂志或出版商瞄准中国作者的最大丑闻。”

 

“剽窃监督”网站的报告指出,“枪手”公司和“掠食性”期刊都赚了大钱,一个赚论文造假的钱,一个赚版面费,结果制造出大量“污染整个科学文献数据库的垃圾论文”。

 

记者联系《遗传学和分子研究》杂志,但截至发稿时尚未得到回应。点击进入该杂志的网站,可以看到其自我介绍说,这是一份开放获取期刊,这份杂志还自问自答:“《遗传学和分子研究》是一份‘真’的杂志吗?绝对是。”

 

“剽窃监督”网站还指责汤森路透集团将《遗传学和分子研究》收录入SCI数据库,是此次丑闻的帮凶。对此,汤森路透集团发言人海迪·西格尔告诉新华社记者,SCI基于论文引用数据,为对世界主要期刊进行量化评价提供了一种系统、客观的方式。作为审查过程的一部分,该机构会调查任何有异常行为的期刊,“这些期刊会被逐个评审,可能会被(从SCI数据库中)删除”。

 

 

给“论文至上”再敲警钟

 

“剽窃监督”网站编辑韦恩强调,中国研究人员一直都很努力,他们尊重中国研究人员的工作。但事实表明,一些中国研究人员可能成为论文“枪手”公司与“掠食性”杂志或出版商“有意识的目标”,“因为它们可能了解中国作者需要什么”。

 

某种程度上,这一丑闻再次暴露了国内科研评价体系中“论文至上”的问题。在研究人员评聘职务职称、申报科研经费等过程中,论文发表通常作为一个主要评价指标,这使一些人铤而走险,寻找“枪手”炮制论文尤其是英文论文。

 

一些国外出版商也盯上了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通过出版“掠食性”期刊收取版面费发财。

 

对论文发表的需求已导致多起与中国研究人员有关的学术丑闻。2015年年初,英国BMC出版社曾一次撤回43篇论文,其中41篇论文的作者来自中国。同年8月,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也宣布撤回旗下10本学术周刊上发表的64篇论文,其中多数作者也是来自中国。此次“剽窃监督”网站的调查无疑是又一记警钟。

 

韦恩表示,希望中国政府、大学、机构和研究人员能更好地预防、清除论文剽窃问题,建议多使用软件来审核调查论文有无剽窃或抄袭的嫌疑。

 

评论

谨防“洋野鸡”学术期刊来华浑水捞金

林小春

“洋野鸡”学术期刊“版面费”丑闻再次表明,唯论文学术评价体系已积弊多年,是时候尝试改变了。

国内有一些学术期刊靠“版面费”大肆敛财,很多人对此早有耳闻。但鲜为人知的是,随着近些年开放获取(OpenAccess)期刊的兴起,国外一些学术出版商利用这种“作者付费、读者免费”的论文发表模式,正从中国获取暴利。谨防“洋野鸡”学术期刊把中国学术界的水搅浑,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严重问题。

  本周,美国反论文抄袭网站“剽窃监督”发现了一宗与中国有关的大规模论文造假案,这充分说明了避免中国宝贵的科研经费流向质量低劣“洋野鸡”学术期刊的必要性。造假案曝光的原因是有人举报中国研究人员某篇医学论文造假,该网站查实了相关问题,并且顺藤摸瓜发现很多篇来自中国的论文都使用同样的图表与数据——其中还有至少5篇抄袭论文居然发表在同一个期刊的同一期上。这显然不是论文互相抄袭的结果,而是论文枪手公司与“洋野鸡”期刊狼狈为奸的产物。

  “剽窃监督”网站编辑林赛·韦恩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他相信中国研究人员工作得特别努力,也尊重中国研究人员的工作,但这份报告所披露的事实表明,中国研究人员可能成了论文枪手公司与“洋野鸡”杂志或出版商“有意识的目标”,“因为它们可能了解中国作者需要什么”。韦恩还认为,他们发现的这起学术丑闻可能只是中国论文乱象的冰山之一角。

  就在这个丑闻被曝光之时,国内科学网有博客刊发研究文章称,近年来中国学者发表的开放获取论文数量呈爆发式增长,2015年在SCI收录期刊发表开放获取论文数量已超过美国和英国,跃居世界第一,但中国作者在声誉较差、影响力较低的开放获取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相对更多。博主感慨地说,中国成为开放获取论文世界第一大国,为开放获取期刊贡献达到约4.5亿人民币,“其中缘由值得思考”。

  博主还提出了几条改革建议,包括在评价中摒弃片面地制订期刊等级和论文数量方面的要求、探索建立合理的论文发表费支付体系、定期公布不推荐投稿的开放获取期刊名单等。这些确实都是非常中肯的建议,在中国,从学生毕业到工作评职称,再到研究申请经费,论文通常是主要评价指标,这迫使一些人铤而走险,寻找枪手炮制论文尤其是英文论文。自然而然,“洋野鸡”闻风而来。

  唯论文学术评价体系已积弊多年,早有呼吁改革之声,是时候尝试改变了。至于定期公布“问题”学术期刊,国外早就有人在做这样的工作,比如在网上不断更新所谓“敛财性开放获取期刊”目录。这些期刊对中国科研的危害显而易见,中国有关部门完全应该果断出手,拿出切实有效的应对办法。

防止“洋野鸡”学术期刊和枪手公司联手从中国捞钱,还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有关机构多用一些流行的在线查论文剽窃软件。韦恩就对记者推荐他们使用的“艾普蕾(iPlagiarism)”。他很奇怪为何中国人看上去不喜欢使用这些软件,否则剽窃造假的开放获取论文数量必然会大幅减少。

当然,必须要指出的是,虽然不少人怀疑开放获取论文的质量,但不能一棍子把它全打死。总体来说,开放获取论文仍是个一个好东西,而且由于它对读者免费,论文阅读量乃至引用量确实会有所增加,这对扩大科研结果的影响力是有好处的。我们反对的只是少数由草台编辑班子炮制的“野鸡”开放获取期刊。同时,我们也绝不能把在“洋”开放获取期刊上发表论文视同为向国外“进贡”版面费——事实上,美国人每年也同样花费大量金钱在这些杂志上发表文章。还有一点,“野鸡”开放获取期刊的危害是世界性的,不仅对中国如此,对世界其他国家也如此。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 姚 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