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州区陈策楼镇,有这样一位司法所长,常常断“家务事”、暖“百家心”。他叫吕彬,一位在基层调解战线上默默耕耘了八年的“和事佬”。
翻开他的调解记录本,记着一个个带着温度的调解故事。他说:“调解不是讨价还价,而是解开心结。”
护佑少年:抓细节破僵局,驱散霸凌阴霾守成长
2025年6月的一个清晨,司法所刚开门,就闯进两位情绪激动的家长。舒某眼圈通红,范某拳头紧握,两人一见面就吵得不可开交。
原来,舒某的女儿在台球室打了范某的女儿,视频被围观者拍下并传播。范某的女儿因此住院,出现“视物昏花”症状,还因心理受创不敢上学。
“我女儿才15岁,这视频传出去,她这辈子就毁了!”范某拍桌怒吼。舒某则紧握手机中女儿的照片,哽咽道:“我们认错,也愿意赔,但不能让孩子一辈子被人指指点点啊!”
眼看双方情绪即将失控,吕彬没有急于评判对错,而是先当起了“倾听者”。他分别与两位家长“背靠背”谈话,逐渐摸清了矛盾的症结:问题的核心,不是赔偿金额,而是如何阻断视频传播,保护两个孩子未来的成长空间。 第一次调解陷入僵局时,吕彬敏锐地抓住“现场多人拍视频”这一细节,提醒双方:“视频一旦扩散,伤害的是两个孩子、两个家庭。不如我们先约定,今天就把手里的视频全部删除,再坐下来谈赔偿。”
这句话像一盆冷水,浇熄了怒火,唤回了理智。随后3天,吕彬逐一核对医疗费、心理治疗费单据,结合舒家的经济状况,耐心解释法律依据,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协议。
签协议那天,舒某紧紧握住范某的手,反复道歉。范某长叹一声:“都是为了孩子。”两人紧绷的肩膀终于松弛下来。吕彬知道,这场由霸凌引发的风波,终于在法与情的交织中,画上了句号。
温暖夕阳:融情理破迷局,化解赡养难题暖晚年
2024年底,76岁的陈婆婆拄着拐杖走进司法所,哭诉自己无家可归的惨境。她在家庭加油站工作了十几年,老伴去世后,被继女李大姐赶出家门,亲生子女也以“母亲早年离家”为由拒绝赡养。
吕彬深入调查后发现,李大姐认为自己已为老人付出不少,不愿再承担赡养责任;亲生子女则因母亲早年离家心存芥蒂。
四个多月里,吕彬组织了十多次调解。面对李大姐,他提起其父临终前的嘱托:“老人在加油站干了十几年,就算按劳计酬,也该给些补偿。”面对亲生子女,他引导他们回忆母亲的养育之恩:“老人再难,也是生养你们的母亲。”
2024年12月的一个雪天,吕彬在司法所门口看见陈婆婆正在捡废品,赶紧拉她进屋,泡了一碗热面。他把李大姐叫到窗边,指着窗外纷飞的大雪说:“这么冷的天,老人要是冻出意外,你父亲在天之灵能安心吗?”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李大姐。签协议那天,陈婆婆回忆起老伴临终前的嘱托:“婆婆,我人生就到此为止了,以后你要靠自己了……”在场的人无不落泪。最终,李大姐同意支付安置补偿,亲生子女也承诺履行赡养义务。
一场持续4个月的赡养纠纷,在法与情的交融中,温情落幕。
守护生计:凭责任搭心桥,平息死亡纠纷安民心
2025年1月的一个凌晨,吕彬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某工厂员工陈某在操作机器时突发意外身亡。 赶到现场时,陈某的妻子瘫坐在地,哭得撕心裂肺;工厂老板易某攥着被割断的传送带碎片,眼圈通红地讲述抢救过程。
陈某的妻子患二级残疾,两个孩子还在上大学,他作为家里的顶梁柱,突然离世让整个家庭陷入困境。然而,工厂未给员工购买工伤保险,只买了商业险,赔偿需企业自掏腰包。
一边是丧亲之痛,一边是经营之困,吕彬深知,“和稀泥”只会埋下更大隐患。他翻开《工伤保险条例》,逐笔为易某算清赔偿:“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加起来近100万元。没买工伤保险,这笔钱本就该企业承担。” 他又转身做陈某家属的工作:“易老板当天尽力抢救了,厂子规模小也不容易……”
好不容易达成共识,却又遇新难题:商业保险公司要求尸检报告。高昂的费用和漫长的等待,对家属和企业都是负担。吕彬立即联系保险公司,反复沟通,最终说服对方简化流程。 赔偿款到账后,陈某的儿子在微信中对吕彬说:“谢谢您让我爸走得安心。”这句朴素的感谢,是对吕彬“法理与人情并重”调解理念的最好认可。
八年调解路,吕彬始终记得老调解员的话:“调解不是讨价还价,而是找回人心,解开心结。”他用一杯热茶平复当事人的怒火,用一句“我懂你”卸下对方的心理防线,在家长里短的琐碎、矛盾纠葛的复杂中,搭建起法理与人情相通的桥梁。
如今,这位“和事佬”依然奔走在陈策楼镇的大街小巷,用真心换真情,用坚守护和谐。
来源:黄冈日报
作者 :李娇 吕佳卉
编辑:瞿慧一 何国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