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从湖北省科技厅获悉,我国首台原子量子计算机——“汉原1号”近期已投入商业化应用,斩获超4000万元订单,包括首个海外出口订单,标志着我国原子量子计算正式迈入商用化新阶段。
“汉原1号”在省科技厅“尖刀”技术攻关项目“原子量子计算机的研发与应用”的支持下,由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牵头,联合武汉大学、中科酷原科技(武汉)有限公司、武汉光谷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和华中科技大学的团队研发。
经典计算机需要100年才能破译的密码,量子计算机用1秒钟就能搞定。在量子计算机面前,传统计算机就像算盘。因为在通信、金融、医疗、生物、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都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诸多国家与科技巨头纷纷加入这场量子计算研发竞赛。
“汉原1号”创造性实现技术与实用性的平衡:核心性能达国际一流,搭载100个量子比特(量子比特数是衡量量子计算机性能的核心指标之一),达到中性原子量子计算机商用级标杆水平。部署成本则指数级降低,整机集成于3个标准机柜,无须低温制冷系统,在普通实验室环境即可稳定运行;商用验证成效显著,已向中国移动子公司交付国内首台商业整机,同时斩获巴基斯坦出口订单,成为全球少数实现量产交付的原子量子计算机品牌。
量子计算核心部件自2018年起被纳入美国出口管制清单,关键器件长期面临“卡脖子”困境。项目团队依托湖北光电产业集群优势,构建从芯片生长到封装测试、从激光调制到相位噪声抑制的全链条研发体系,最终实现“汉原1号”核心部件的国产化,不仅摆脱对欧美供应链的依赖,更奠定我国在原子量子计算硬件领域的自主优势。
为突破量子计算“远程云服务数据不安全、本地部署门槛高”的行业瓶颈,武汉大学和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的团队构建“硬件+平台+服务”的全链条生态:科研人员无需掌握底层技术即可开展应用开发,目前已接入高校、企业用户超50家。项目团队还在筹建国内首个原子量子算力中心,计划建设多机集群系统,并提供7×24小时持续算力服务,重点支撑金融风险分析、工业偏微分方程求解等超复杂场景,预计年服务能力覆盖千级企业用户。
来源:湖北日报 记者文俊、通讯员姜胜来
编辑:杨帆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