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上午,“宜昌对话·中国电影经济新浪潮”活动举办。电影领军企业、一线创作者与各行业专家汇聚一堂,围绕AI如何重塑电影工业新范式、光影如何赋能城市经济新蓝图展开对话。
谈AI:
我们要拥抱、应用再到盈利
“怎么把人工智能放到电影垂类里面?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尝试。”中影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马平开门见山。
起初是用技术把不清楚的照片变清晰,后来,有了虚拟拍摄、配音译制系统。马平说,他和团队正在做的是,怎么把原来只在电影圈流行的东西,通过人工智能,变成所有人都可以去享用、去分享的一个技术。
新丽传媒集团高级副总裁、新丽电影CEO李宁认为,影视剧创作的本体仍然是人才,在创作力上,AI是无法创造和替代人,但在实际拍摄中,AI可以节省很多经费、精力和时间,“无论是用于创作,还是用于宣发、文旅,对于AI,我们要拥抱、应用,再到盈利”。
在商汤科技数字文娱事业部副总裁李星冶看来,随着AI技术成熟,年轻一代成为消费主流,将来会形成人人参与创作电影的局面。
大麦娱乐灯塔研究院数据分析师赵丹以数据说话,揭示了创作和AI深度融合对消费增长的拉动,线下娱乐消费场景结合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技术,能够让观众有更好的沉浸体验,带来更多增量用户。
谈IP:
当影响力超越银幕
文旅消费瞬间激活
“今年4月18日,‘中国电影消费年’在北京启动,主体是电影,目的是消费。”1905电影网董事长李玮说,“‘中国电影消费年’的本质,是从票房经济向票根经济转型,即观众从影院走入生活,让电影和餐饮、文旅、零售结合,为其他行业集聚人气。”
通过电影创造IP,《长安三万里》出品方追光动画颇有发言权。“相对于真人电影来说,动画电影更容易创造IP。”追光动画总裁于洲说,追光后面的电影一定也会和一座城、几座城联系在一起,目前在做的三国系列,可能能做8到10部,宜昌和荆州都是三国历史名城,也可以通过动画电影让这些IP更加焕发活力。
“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可以吸引全球优秀电影IP入驻,特色城市则可以和一些电影IP深度链接,把一些城市空间和电影IP进行双向赋能。”复旦大学旅游学系教授沈涵说,电影是造梦的艺术,旅游是追梦的脚步,电影对旅游的拉动是非常强的,通过影视场景的延伸,带动游客到现场消费,形成票根+文旅的经济形态。
由电影引发的衍生品消费和旅游事件,正在各地发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研究室主任邓洲说,中国电影从单一的电影拍摄转变为完整IP产业链已经在启动,“电影产业至少还有三个可以构建的维度:衍生电影或衍生剧的拍摄、衍生文创产品、观众在电影之外能够找到沉浸式体验的空间和场所,第三个是最关键也是持续性最强的”。
谈发展:
当AI遇上电影
未来产业发展可期
身处“世界水电之都”宜昌,嘉宾也对宜昌寄语。
赵丹说:“从绿色电力到绿色算力,再到绿色电影,期待宜昌更好地培养既懂电影又懂AI的复合型人才。”
“昨天去逛二马路,看到满意楼上写着:‘宜昌是一座来电的城市’。”李星冶说,文化是艺术创作的根源和灵感的源泉,“我肯定还会再来,期待下一次来的时候,这里的文化产业、电影产业都能够蓬勃发展”。
“将来可能会有个‘影子行业’,他们不懂电影,但他们知道电影的需求是什么,知道人工智能怎么服务电影。”中国科协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靳一楠说,宜昌可以吸引一批人才,将人工智能和电影结合,做细分领域的人工智能。“宜昌历史深厚,山清水秀,和电影创作一脉相承。”马平说,宜昌的自然条件结合人工智能发展要素,未来在电影创作方面,有更大的空间。
来源:湖北日报 记者刘路 郑岚
编辑:汪泽滋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