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大别山,层林尽染,药香弥漫。
罗田县九资河镇石柱山村的层层梯田与茂密林下,村民们正弯腰采收天麻、茯苓,一筐筐饱满的药材接连运出,欢声笑语回荡山间,勾勒出一幅“金秋采药富山乡”的生动图景。
这丰收的景象,凝聚着石柱山村两委与青苔关林场驻村工作队的合力攻坚与真情付出。
示范引领,选准产业“金钥匙”
石柱山村坐落于大别山腹地,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村民虽有零散种植天麻、茯苓的传统,却因技术落后、规模小、销路窄,始终难成气候。
“我们不能守着青山无路走!”村党总支书记张志坚定地说。
原黄石河村与炉子山村2021年合并为石柱山村后,村两委将中药材产业定为石柱山村乡村振兴的头号工程,全面推进“党建+产业”融合计划。
为凝聚共识,村党总支先后召开党员大会6次、村民代表会议4次,并组织30余名村民代表赴周边药材基地观摩学习。
2022年,村委委员王祥峰带头将2亩耕地改种天麻,次年实现增收10万元,有效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
“党员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田,要成为乡亲们致富的引路人。”张志表示。
多维施策,激活发展“新引擎”
“以前种天麻凭老经验,如今靠的是新技术。”村民余木水深有感触。去年,他参加村里组织的天麻高产培训后,将种植面积从3亩扩至6亩,产量提升30%。
为突破技术瓶颈,村两委与驻村工作队联合县农业农村局,累计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3场,培训200余人次,发放技术手册百余份。
政策支持同样关键。在村里的协助下,种植大户余木水申请到产业贴息贷款,投资30万元建成天麻初加工厂,实现清洗、蒸煮、切片、烘干一体化操作,带动近20名村民就业。
“以前卖鲜麻利润薄,如今加工成天麻片,价格差不多翻了一番。”余木水喜上眉梢。
“好产品也得找对路子。”村两委深知市场的重要性,主动对接九资河道地药材市场,与多家外地客商签订保底收购协议;拓展线上渠道,借助抖音、微信小程序等平台,将天麻、茯苓销往广东、上海等地。村里还指导村民对药材进行分级包装,有效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去年我家种了2亩茯苓,鲜品每斤只卖4元,分级后的精品茯苓片卖到每斤6元。”脱贫户王祯水一边算账一边笑得合不拢嘴。
据统计,通过分级销售与品牌打造,该村中药材整体溢价超过20%,去年线上销售额突破10万元。
产业兴旺,绘就乡村“新画卷”
产业兴,百姓富。在石柱山村,越来越多的村民靠中药材走上致富路。
脱贫户王建元在村两委帮扶下,成功申请扶贫小额贴息贷款5万元,用于发展茯苓菌种加工,同时,将天麻种植面积从2亩扩大到7亩,2024年销售收入倍增。
“以前外出打工一年挣不到6万元,如今在家门口种天麻,收入翻了番,还能照顾老小。”王建元感慨道。
目前,石柱山村中药材种植户已达288户,占总户数的63%,种植面积突破600亩,预计2025年总产值达500万元,带动户均增收1.1万元。
“接下来,我们计划建设中药材精深加工车间,研发新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让中药材产业真正成为石柱山村振兴的压舱石。”张志信心满满地说。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通讯员 肖树雄
编辑:汪泽滋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