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县以人才“活水” 链动产业“硕果”

近年来,黄梅县紧紧围绕产业需求,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以才兴产、以产聚才”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一批批高层次人才安心创业、扎根企业,一项项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落地生金,一支支青年突击队勇挑重担、冲锋一线……人才的“活水”正源源不断润泽产业热土,在黄梅县结出了累累硕果。

精准引活水

构建人才新生态

黄梅县坚持“产业出题、人才答题、创新驱动”理念,推动“靶向引才”,精准破解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的错配难题。

“我们再也不用为找不到专业人才发愁了!县里牵头搭建的产业人才数据库和校企合作通道,帮助我们精准对接高校科研团队,真正实现了靶向引才”,宇洪光电人力资源负责人欣喜地表示。

围绕光电通信、现代染织等“双百亿产业”,黄梅县打造人才集聚高地,整合政策与市场资源,构建与产业发展高度适配的人才生态,推动创新要素精准集聚。

在补齐民生领域人才短板上,黄梅同样精准发力。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通过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今年已成功引进4名医学硕士研究生,基层医疗队伍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文旅部门也积极行动,引进3名文艺专业人才,为本地文旅项目注入新活力,真正实现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双轮驱动”。

校企破壁垒

攻克产业关键题

引才更需用才,聚智重在协同。黄梅县以校企合作为纽带,搭建多层级、高能级的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人才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让智力资源真正“活”起来、“链”起来。

校企“手拉手”,组创新共同体。推动爱德森堡公司与湖北工业大学、宇洪光电与黄冈应急技术学院达成关键技术合作;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共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小池实训基地”,积极探索“光谷研发+小池制造”协同模式,助力县域融入武汉光电通信产业集群。

“以前是我们到处找技术、找专家,现在是专家主动带着技术、学生来到我们车间”,科普达公司生产负责人感慨道。

聚焦“卡脖子”技术难题,黄梅县组织专项技术攻坚,康宏粮油与武汉轻工大学合作研发“长粒稻谷绿色加工技术”,宇星新材料携手河南工业大学突破“第三代半导体金刚石单晶工艺”,真正实现从技术研发到中试孵化、再到产业化落地的全程贯通。

“我的任务,就是把实验室成果‘翻译’成生产线语言。”湖北理工学院阮敏教授作为省级“科技副总”,在驻点富奕达电子科技公司期间说道。

截至目前,科技副总们已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8项,推动成果转化5项,达成合作金额345万元,成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翻译官”与“催化剂”。

沃土育硕果

产业发展动能强

以平台聚人才,以人才促产业,以产业带发展。

在黄梅县,越来越多的人才正在产业一线迸发创新活力,推动“人才赋能产业、产业吸引人才”的良性循环逐渐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愈发强劲。

一线创新,硕果频出。宇洪光电携手华南理工大学瞿金平院士团队,联合研发推进“高柔性抗干扰机器人电缆”项目,获市级科技立项及20万元资金支持,产品已进入极限性能测试,即将实现产业化;龙龙源石膏与高校紧密合作,致力突破石膏新材料研发瓶颈;宇星水钻成立专业超硬材料研究院,瞄准行业尖端持续发力……一批“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种子,正破土而出、拔节生长。

青年人才更是崭露头角。在共青团组织的“攻坚破局·智创未来”活动中,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正式授旗成立。

黄冈市青年拔尖人才、科普达公司研发专员李超说:“突击队就像一座桥,一边连着高校资源,一边系着产业需求,让我这样的年轻人能更踏实搞创新、攻坚一线难题。”

目前,已有3个青年攻关项目进入试验阶段,青春力量正成为黄梅产业创新中最活跃的“生力军”。

据最新统计,今年以来黄梅县已引进各类产业人才400余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17项,攻克产业共性难题9类,人才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大幅提升,真正以产才融合之笔,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来源:黄冈党旗红

编辑:毛紫叶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