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日报记者 陈波澜 通讯员 程登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9月15日,黄冈思源实验学校八(8)班教室里,青年教师姜彤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蓝本开展诗歌朗诵指导课。标准的普通话伴着饱满的情感,诗意与家国情怀在课堂上流淌。
9月15日至21日是全国第28届推广普通话宣传周。该校教研处与政教处携手联动,以普通话推广活动为纽带,以抗战历史为魂,打造了一场兼具语言推广实效和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盛宴。
在黄冈思源实验学校,普通话早已超越单纯的沟通工具,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家国情怀的鲜活载体,语言之美与爱国之心在师生心中同频共振。
学科融合,推普与育人贯穿成长全过程
“教育的成效,在于全员参与、全程渗透、全域覆盖。”黄冈思源实验学校校长叶开颜介绍,学校以推普周为纽带,打破学科壁垒,将普通话推广与爱国主义教育、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
作为语言教学的主阵地,语文课堂成为推普活动的重要抓手。
该校将推普周活动与语文朗诵教学深度结合,形成“活动促教学、教学助活动”的良性循环。以推普周为契机强化朗诵训练,以朗诵教学为载体推动普通话普及,让语言学习既“有实效”又“有温度”。
推普周期间,语文教师将普通话规范与朗诵技巧融入教学的每一环节:讲解《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读中国》等经典篇目时,先示范标准读音,再逐字校准声调、逐句梳理停顿、逐段把握重音。分析文本时,引导学生通过朗诵体悟情感,让普通话不仅“说得对”,更能“传得情”。在此基础上,学校还搭建了“课堂教学—班级展示—年级交流—校级示范”的层级化平台,帮助学生从“敢开口”到“善表达”,逐步提升普通话应用能力。
“不只是语文老师,历史、道法、音乐学科的老师都成了推普‘生力军’!”师生们纷纷为这种跨学科融合模式点赞。
各学科教师发挥专业优势、各司其职:语文教师牵头负责朗诵指导和征文点评;历史教师系统讲解抗战背景,帮助学生深化对主题的理解;道法教师结合时代需求,引导学生明晰自身担当;音乐教师则为朗诵量身选配背景音乐,提升艺术感染力。
这种跨学科融合模式,不仅营造了“人人都是推普员、个个都是育德者”的浓厚氛围,更让普通话成为串联知识、传递精神的纽带。
为让推普教育落到实处,学校将活动贯穿教育全过程:课堂教学夯实语言与知识基础,课外活动提供展示交流平台,家庭演练让学生在亲子互动中巩固提升,校级展示则最终实现能力与情感的集中表达,让学生在榜样示范中进一步提升能力、升华情感。
“课堂学技巧,家里练表达,校级舞台展风采……”该校七(1)班学生洪欣彤说,从课堂到课外,从学校到家庭,推普与育人已深深融入成长的全过程。
价值引领,推普周成为思政教育生动课堂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近年来,黄冈思源实验学校不断探索思政教育与语言教育融合的新路径,秉承“以语载道、以文化人”的理念,将抽象的思政内涵融入具象的语言实践,让推普周成为思政教育的生动课堂。
走进该校八(3)班教室,一场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正热烈开展。《黄河颂》的豪迈、《读中国》的深情,在学生们标准而饱含情感的普通话诵读中,炽热的家国情怀不断升腾,成为推普周里一道动人的风景。
推普周期间,学校紧扣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时代背景,将“铭记历史、崇尚英雄、热爱祖国”的主题贯穿始终,同时锚定黄州区教育局推普周“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持续强化价值引领。
为让语言实践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学校在活动设计上巧下功夫——
朗诵篇目甄选《黄河颂》《读中国》等饱含家国情怀的经典作品,学生在字正腔圆的诵读中,既能规范普通话表达,更能触摸祖国山河的壮阔、感受民族精神的坚韧。
各班级围绕“抗战精神”设计主题朗诵会,学生们用普通话生动讲述杨靖宇、赵一曼等英雄的事迹,在声情并茂的语言表达中,体悟英雄“不屈不挠、众志成城”的精神。
抽象的思政“大道理”,通过“小故事”变得可感可触,真正实现了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这种“语言+思政”的融合模式,打破了推普活动仅侧重工具性的局限,使其升华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创新实践。学生们深刻认识到:说好普通话,不仅是为了沟通顺畅,更是传承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认同与民族凝聚力的时代责任。
“以‘语’为媒,以‘德’为魂。推普周不只是语言的盛宴,更是精神的洗礼。”叶开颜表示,推普周不仅实现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校园的扎实推广,更让红色基因融入学生血脉。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了鲜活力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