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在黄州区堵城镇叶路洲的齐农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温室大棚里,市农科院高级农艺师葛长军正与技术人员一起调整滴灌阀门。恒温25℃的棚内,嫩绿的螺丝椒苗舒展着叶片,长势喜人。
“以前种露天菜全靠天吃饭,现在棚里有传感器,温湿度、土壤肥力都能实时监测,这苗比自家娃还金贵。”葛长军笑着说。这片曾经只种棉花、小麦的土地,如今正孕育着全新的希望。
叶路洲的农业变革,始于一场历时两年的“品种突围”。
葛长军至今记得,第一次带着20多个辣椒品种进行小范围试种时的情景。面对农户“咱们这儿能种这种新玩意儿吗?”“这东西真能挣钱?”的质疑,他和团队一头扎进田间,从抗病性、产量到口感逐项记录,最终,耐湿热、亩产高、市场需求大的螺丝椒脱颖而出。
“光选对品种还不够,必须有技术托底。”葛长军牵头组建8人科技服务队,涵盖蔬菜学、土壤学、植保学等领域。他们把实验室“搬”进大棚,针对叶路洲潮土特性改良施肥方案,研发专用有机肥,使螺丝椒亩产从最初的4000公斤提升到6000公斤,每亩产值达3.6万元。如今,齐农生态科技公司的螺丝椒大棚已从2个扩展到400多个,成为武汉都市圈“菜篮子”里的硬通货。
科技不仅改变了种植方式,更重塑了农业生产的“智慧大脑”。
在齐农生态科技公司的智能玻璃温室,墙上的电子屏实时跳动着温度、湿度等环境数据,自动灌溉系统按设定频次精准补水。“以前浇水施肥全凭经验,现在靠数据说话。”公司负责人王英华指着传感器介绍。
依托山东寿光蔬菜产业大数据平台,他们提前锁定订单——今年已与武汉四季美农贸城、上海叮咚买菜签订供货协议。“按订单种植,采收后直接冷链运输,12小时就能从田间到餐桌,根本不愁卖。”王英华说。今年,齐农还与大湾区建立合作关系,贴上“叶路洲”标签的农产品正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在叶路洲,不仅传统蔬菜种植在升级,特色农业也在蓬勃发展。
湖北省禾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梅钢,正检查韭菜的生长情况。“我们在叶路洲经营了近4年,种植面积从200亩扩大到800亩,涵盖羊肚菌、韭菜、甘蔗、芦笋等特色产品,去年产值突破1000万元,其中羊肚菌实现了从源头到销售的全链条服务。今年预计产值将突破1500万元。”梅钢信心十足。
在叶路洲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中心,工人们忙着分拣、包装、预冷新鲜蔬菜,准备发往各地。从田间到餐桌的时间被缩短至12小时以内——清晨采摘的蔬菜,中午就能进入武汉的超市,次日清晨便可摆上上海市民的餐桌。畅通的供应链不仅保证了蔬菜的新鲜度,也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近年来,堵城镇着力建设武汉城市圈“菜篮子”,叶路洲已聚集了地之蓝、福耕、雅淡、齐农、禾熙、东坡农场等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14家农业专业合作社,蔬菜种植面积超1万亩,交易量突破2.5万吨,年产值超过12.8亿元。“蔬菜+水果+药材”的多元种植模式,让村民实现“土地流转+务工”双增收,人均月收入超2400元。
如今,叶路洲正用“科技+产业”的组合拳,破解传统农业“看天吃饭、卖难价低”的难题。未来,随着国家级研学营地、万亩设施农业园区的建成,这片土地还将书写更多乡村振兴的新故事。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好 通讯员 张严 李小慧
编辑:毛紫叶
请输入验证码